Skip to main content
ARThon藝術松學校

ARThon藝術松學校

By arthon_daf

作為「ARThon 藝術松」計畫中的主要平台,「ARThon 藝術松學校影音平台」此學習場域裡沒有老師也沒有學生,或,都是老師都是學生,透過合作式對談,走過探究真相的路徑,探索想做的事,沒有限制與固定方向。
Available on
Apple Podcasts Logo
Google Podcasts Logo
Overcast Logo
RadioPublic Logo
Spotify Logo
Currently playing episode

數位轉譯系列|施登騰訪「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潮流就是知識共享

ARThon藝術松學校Jun 09, 2021

00:00
16:56
數位轉譯系列|施登騰訪「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潮流就是知識共享

數位轉譯系列|施登騰訪「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潮流就是知識共享

數位轉譯系列|由中國科技大學互動娛樂設計系的施登騰老師發起的系列訪談,同步於「數位轉譯職人誌三刀流」專文連載,探討數位展演及敘事技術等案例分享。本次「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版主,分享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國內外博物館及美術館趨勢、推廣知識共享的經營心得。

01:40 分享開啟經營「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的緣由:在大英圖書館實習中的「Open House」經驗
04:40 以臉書作為主要分享平台的困難:不喜歡點「連結」的觀眾、濃縮資料與篇幅
07:15 藉由分享案例思考台灣博物館的處境、疫情之下的博物館
09:50 「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所引起的迴響:「快速回應收藏」(Rapid Response Collecting)引起博物館從業人員的回響
11:20  以德國洪堡論壇「返還殖民文物」為例,透過爬梳文章看見文化政策的變化


///


ARThon 系列【 #松學校podcast】從藝術家專訪、科技藝術典藏議題、影像科技應用趨勢,到數位博物館現況發展等,未來ARThon松學校將提供給閱聽人更豐富的數位藝術與科技文化內容。

Jun 09, 202116:56
這才不是數位藝術|林映彤談「VR中的感知與自我」:世界真的像你所感知的那個樣子嗎?

這才不是數位藝術|林映彤談「VR中的感知與自我」:世界真的像你所感知的那個樣子嗎?

本次由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林映彤,以心智哲學的角度切入,在上一集中,介紹了許多虛擬實境的技術應用案例。在這一集當中,聚焦於感知與自我的探討,在感覺與感知可以被操弄的科技時代,我們如何能夠確定,自己所處的世界,正是自己所理解的樣貌呢?


///


ARThon 系列【 #松學校podcast】從藝術家專訪、科技藝術典藏議題、影像科技應用趨勢,到數位博物館現況發展等,未來ARThon松學校將提供給閱聽人更豐富的數位藝術與科技文化內容。

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碩士、德國美因茨大學哲學與語文學研究所博士畢業。專長為心智哲學與應用倫理學領域,研究面向包含情節模擬中的自我覺察、科技與認知操弄、受苦經驗之概念研究。

Jun 02, 202126:23
數位轉譯系列|施登騰訪曾鈺涓:程式邏輯傳遞影像的方式,陳述本身就是一種美

數位轉譯系列|施登騰訪曾鈺涓:程式邏輯傳遞影像的方式,陳述本身就是一種美

數位轉譯系列|由中國科技大學互動娛樂設計系的施登騰老師發起的系列訪談,同步於「數位轉譯職人誌三刀流」專文連載,探討數位展演及敘事技術等案例分享。本次邀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副教授曾鈺涓老師,上集了分享從個人在數位藝術創作中,關注「人」在數位環境的生活樣態。本集延續數位藝術創作的討論,以Max Bene、Jack Burnham、「The Johnny Cash Project」等案例,來分享如何切入數位藝術的創作思考。


///


ARThon 系列【 #松學校podcast】從藝術家專訪、科技藝術典藏議題、影像科技應用趨勢,到數位博物館現況發展等,未來ARThon松學校將提供給閱聽人更豐富的數位藝術與科技文化內容。

Apr 15, 202127:32
數位轉譯系列|施登騰訪曾鈺涓:我們每個人都是螢火蟲,手機打開就開始發亮

數位轉譯系列|施登騰訪曾鈺涓:我們每個人都是螢火蟲,手機打開就開始發亮

數位轉譯系列|由中國科技大學互動娛樂設計系的施登騰老師發起的系列訪談,同步於「數位轉譯職人誌三刀流」專文連載,探討數位展演及敘事技術等案例分享。本次邀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副教授曾鈺涓老師,分享從個人在數位藝術創作中,關注「人」在數位環境的生活樣態。而當作為一個數位藝術策展人,與傳統藝術媒材的策展人,有什麼相異之處?回應現今不斷進步的科技,數位藝術又發展出哪些樣貌?


///


ARThon 系列【 #松學校podcast】從藝術家專訪、科技藝術典藏議題、影像科技應用趨勢,到數位博物館現況發展等,未來ARThon松學校將提供給閱聽人更豐富的數位藝術與科技文化內容。

Apr 07, 202125:35
概念美術館|《低級自由——李懿澕個展》訪談 李懿澕 X 王柏偉

概念美術館|《低級自由——李懿澕個展》訪談 李懿澕 X 王柏偉

本次由數位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王柏偉,和概念美術館Vol.7《低級自由》的藝術家李懿澕,聊聊在創作之前,與蟑螂的共處經驗,而在日後將蟑螂作為作品發想主題後,又是如何進行一連串的模擬與觀察?從現在這個時間點回顧這一次的創作,有什麼樣的感受呢?


///


概念美術館The Concept Museum of Art,於2018年開館,聚焦於「作品在歷史脈絡中的真實性」。立基於數位時代網絡思維及觀看與體感技術,企圖以文化分層的歷史架構補充類比式物質典藏方式的不足,創造新數位敘事經驗。過去展覽內容: https://dac.tw/cmoaexhibition/

追蹤我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igitalartcenter.tw/

Mar 19, 202128:08
這才不是數位藝術|張嘉路談「乾爹乾媽是神明」:城市的展現其實就是對應了居住在這塊土地裡,大家血液裡面的基因

這才不是數位藝術|張嘉路談「乾爹乾媽是神明」:城市的展現其實就是對應了居住在這塊土地裡,大家血液裡面的基因

本次再度邀請移動故事屋總監,張嘉路,來談移動故事屋的最新劇目「乾爹乾媽是神明」,以鄭成功的民俗神話元素所創作的兒童劇。這次的劇目不聚焦在鄭成功的個人傳說,而是透過傳統民間習俗「契子」,讓爸媽與孩子共同討論、一起經歷故事主人翁「大寶」尋找自己適合的乾爹乾媽的小小冒險。


///


ARThon 系列【 #松學校podcast】從藝術家專訪、科技藝術典藏議題、影像科技應用趨勢,到數位博物館現況發展等,未來ARThon松學校將提供給閱聽人更豐富的數位藝術與科技文化內容。

Feb 27, 202110:30
這才不是數位藝術|林映彤談「VR中的感知與自我」:當虛擬世界越來越像真實世界的時候,人還會知道這是一個虛擬世界嗎?

這才不是數位藝術|林映彤談「VR中的感知與自我」:當虛擬世界越來越像真實世界的時候,人還會知道這是一個虛擬世界嗎?

本次由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林映彤,以心智哲學的角度切入,來談VR虛擬實境的技術應用,如現今特定族群的VR體驗應用、以色列與法國人機遠端連線的例子等,來聊聊虛擬世界,為人們的感官與認知帶來什麼樣的感受。科技技術越來越進步的同時,人們是否還能夠清楚地區分虛擬與真實世界的差別?


///


ARThon 系列【 #松學校podcast】從藝術家專訪、科技藝術典藏議題、影像科技應用趨勢,到數位博物館現況發展等,未來ARThon松學校將提供給閱聽人更豐富的數位藝術與科技文化內容。

Feb 20, 202120:58
數位轉譯系列|施登騰談「敘事歧異/虛實的同域交錯」

數位轉譯系列|施登騰談「敘事歧異/虛實的同域交錯」

數位轉譯系列|由中國科技大學互動娛樂設計系的施登騰老師,期待透過數位轉譯的案例分享及介紹,吸引對博物館科技以及內容展示有興趣的博物館人士、策展人士來共同討論,甚至運用專業來實踐數位轉譯的可能性,此系列同步於「數位轉譯職人誌三刀流」專文連載。延續「春池嫣韵」還是「去他媽的」的敘事歧異討論,以「娜芙蒂蒂駭客Nefertiti Hack」的數位歸還行動案例,來談數位與實體型態轉化的呈現;後以博物館中的AR擴增技術,談博物館呈現中的同域交錯,提供展覽形式數位轉化的呈現與可能。


///


ARThon 系列【 #松學校podcast】

從藝術家專訪、科技藝術典藏議題、影像科技應用趨勢,到數位博物館現況發展等,未來ARThon松學校將提供給閱聽人更豐富的數位藝術與科技文化內容。

Feb 05, 202106:11
數位修復系列|陳禹先談「媒體藝術保存維護師」:時基媒體藝術作品需要發展一套適用於此媒材屬性的工作方法

數位修復系列|陳禹先談「媒體藝術保存維護師」:時基媒體藝術作品需要發展一套適用於此媒材屬性的工作方法

本次由數位藝術基金會「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Save Media Art)」計畫主持人陳禹先,與大家分享國外時基媒體藝術作品的保存發展,同時淺談美術館的藏品性質與發展取向,是如何與各個館舍中保存制度的建立,互相影響。同時,也不忘回顧,現今台灣對於時機媒體藝術的保存現況。


///


ARThon 系列【 #松學校podcast】從藝術家專訪、科技藝術典藏議題、影像科技應用趨勢,到數位博物館現況發展等,未來ARThon松學校將提供給閱聽人更豐富的數位藝術與科技文化內容。

Jan 20, 202119:57
曼諾維奇系列|邱誌勇談「AI藝術」:AI藝術可能是人類無法創造的藝術種類

曼諾維奇系列|邱誌勇談「AI藝術」:AI藝術可能是人類無法創造的藝術種類

本次由清華大學藝術學院的邱誌勇老師,透過Manovich在2019年所撰寫的一篇短文〈AI藝術:三個提議〉(Defining AI Arts: Three Proposals),在前一集的討論中,Manovich指出,現今AI大多在模擬或模仿當代藝術或現代主義藝術的創作形式,而這樣的創作形式或許還不足以稱之為AI藝術。延續前述議題,本集由電腦藝術的基礎,討論藝術人工智能化的可能,以及究竟什麼樣的形式才可能是真正的AI藝術。


///


ARThon 系列【 #松學校podcast】從藝術家專訪、科技藝術典藏議題、影像科技應用趨勢,到數位博物館現況發展等,未來ARThon松學校將提供給閱聽人更豐富的數位藝術與科技文化內容。

Jan 01, 202108:24
曼諾維奇系列|邱誌勇談「AI藝術」:AI藝術只是對於歷史藝術的模擬

曼諾維奇系列|邱誌勇談「AI藝術」:AI藝術只是對於歷史藝術的模擬

本次由清華大學藝術學院的邱誌勇老師,透過Manovich在2019年所撰寫的一篇短文〈AI藝術:三個提議〉(Defining AI Arts: Three Proposals),來討論AI藝術的定義是什麼?自20世紀以降,表演、裝置、網路藝術的出現,讓藝術的界線受到質疑。視覺藝術家使用AI技術創作,究竟是作為特定的創作工具,或只是做為視覺藝術的輔助工具?

   

///

    

ARThon 系列【 #松學校podcast】從藝術家專訪、科技藝術典藏議題、影像科技應用趨勢,到數位博物館現況發展等,未來ARThon松學校將提供給閱聽人更豐富的數位藝術與科技文化內容。

Dec 25, 202005:24
數位轉譯系列|施登騰訪許峻誠:為什麼學生不喜歡進博物館?

數位轉譯系列|施登騰訪許峻誠:為什麼學生不喜歡進博物館?

數位轉譯系列|由中國科技大學互動娛樂設計系的施登騰老師發起的系列訪談,同步於「數位轉譯職人誌三刀流」專文連載,探討數位展演及敘事技術等案例分享。本次邀請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工業設計組教授與所長,許峻誠,從應藝所的合作實例,「科技松Techathon-故宮X交大新媒體藝術展」與「諸葛四郎大鬥雙假面AR/VR 互動漫畫與數位實境體驗展」,來談學生如何面對陌生的題材,以及如何從案例中面對使用者體驗的設計問題?訪談末提及跨領域合作中的困難與障礙,與「數位轉譯」的思考分享。


///


ARThon 系列【 #松學校podcast】從藝術家專訪、科技藝術典藏議題、影像科技應用趨勢,到數位博物館現況發展等,未來ARThon松學校將提供給閱聽人更豐富的數位藝術與科技文化內容。

Dec 18, 202034:49
數位修復系列|陳禹先談「數位文化資產」:原生數位文化資產已是瀕臨危險的文化資產

數位修復系列|陳禹先談「數位文化資產」:原生數位文化資產已是瀕臨危險的文化資產

本次由數位藝術基金會「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Save Media Art)」計畫主持人陳禹先,與大家分享荷蘭數位保存文化聯盟NCDD(Netherlands Coalition for Digital Preservation)在2018年發表的一本為期四年的調查研究計畫成果手冊,來談談數位文化資產的保存方法,有別於傳統文化資產,需要制定什麼樣的架構呢?台灣可以如何借鏡這些經驗?


///


ARThon 系列【 #松學校podcast】從藝術家專訪、科技藝術典藏議題、影像科技應用趨勢,到數位博物館現況發展等,未來ARThon松學校將提供給閱聽人更豐富的數位藝術與科技文化內容。

Dec 03, 202019:22
這才不是數位藝術|劉育成談「隱喻」:x=y,協商是一種工具

這才不是數位藝術|劉育成談「隱喻」:x=y,協商是一種工具

本次由東吳大學社會系的劉育成老師,透過四位作者,Anja Jamrozik、Marguerite McQuire,、Eileen R. Cardillo和Anjan Chatterjee共同撰寫的〈Metaphor: bridging embodiment to abstraction〉這篇文章,以具身性(Embodiment)和抽象(abstraction)的概念,來談人類如何理解隱喻。在生活經驗中的身體經驗是如何幫助人類理解隱喻?


///


ARThon 系列【 #松學校podcast】從藝術家專訪、科技藝術典藏議題、影像科技應用趨勢,到數位博物館現況發展等,未來ARThon松學校將提供給閱聽人更豐富的數位藝術與科技文化內容。

Nov 29, 202033:21
數位轉譯系列|施登騰訪李昀叡:如果會辦文化科技論壇,就代表,文化和科技基本上是兩回事

數位轉譯系列|施登騰訪李昀叡:如果會辦文化科技論壇,就代表,文化和科技基本上是兩回事

數位轉譯系列|由中國科技大學互動娛樂設計系的施登騰老師,期待透過數位轉譯的案例分享及介紹,吸引對博物館科技以及內容展示有興趣的博物館人士、策展人士來共同討論,甚至運用專業來實踐數位轉譯的可能性,此系列同步於「數位轉譯職人誌三刀流」專文連載。本次邀請Corma科碼新媒體執行長,李昀叡,分享對於博物館科技的觀察,以及在合作案例中,從中領會的經驗分享。

   

///

  

ARThon 系列【 #松學校podcast】從藝術家專訪、科技藝術典藏議題、影像科技應用趨勢,到數位博物館現況發展等,未來ARThon松學校將提供給閱聽人更豐富的數位藝術與科技文化內容。

Nov 20, 202032:49
這才不是數位藝術|張嘉路談「移動的親子體感劇場」:節目要有趣且有意義,是相對困難的

這才不是數位藝術|張嘉路談「移動的親子體感劇場」:節目要有趣且有意義,是相對困難的

本次邀請在地實驗的企劃統籌,葉杏柔,以及「移動故事屋」總監,張嘉路,來談「移動故事屋」在這一年之間,移動至不同縣市、場館演出的合作經驗、心路歷程分享。在環形劇場中,高度互動的體感設計、生動的說書人、故事題材,三種元素的互相搭配,帶給親子觀眾什麼樣的體驗? 

  

///

  

ARThon 系列【 #松學校podcast】從藝術家專訪、科技藝術典藏議題、影像科技應用趨勢,到數位博物館現況發展等,未來ARThon松學校將提供給閱聽人更豐富的數位藝術與科技文化內容。

Nov 13, 202027:35
曼諾維奇系列|邱誌勇談「軟體之後的媒體」:符碼化(encoding)

曼諾維奇系列|邱誌勇談「軟體之後的媒體」:符碼化(encoding)

本次由清華大學藝術學院的邱誌勇老師,透過Manovich的〈軟體之後的媒體〉這篇文章來談第四個命題,符碼化(encoding),來解釋我們正透過類比式、視覺化的方式,來理解所使用的軟體及結果。以及,從電子媒體進入數位媒體後,數位媒體的再現(格式化)是如何改變了媒體運作的方式?


///

    

ARThon 系列【 #松學校podcast】從藝術家專訪、科技藝術典藏議題、影像科技應用趨勢,到數位博物館現況發展等,未來ARThon松學校將提供給閱聽人更豐富的數位藝術與科技文化內容。

Oct 31, 202007:51
數位轉譯系列|施登騰談「敘事歧異類析」:是「春池嫣韵」還是「去他媽的」?

數位轉譯系列|施登騰談「敘事歧異類析」:是「春池嫣韵」還是「去他媽的」?

數位轉譯系列|由中國科技大學互動娛樂設計系的施登騰老師,期待透過數位轉譯的案例分享及介紹,吸引對博物館科技以及內容展示有興趣的博物館人士、策展人士來共同討論,甚至運用專業來實踐數位轉譯的可能性,此系列同步於「數位轉譯職人誌三刀流」專文連載。本次透過「春池嫣韵」的趣聞,來討論博物館、美術館在進行展示時,所產生敘事歧異的概念。


///


ARThon 系列【 #松學校podcast】從藝術家專訪、科技藝術典藏議題、影像科技應用趨勢,到數位博物館現況發展等,未來ARThon松學校將提供給閱聽人更豐富的數位藝術與科技文化內容。

Oct 25, 202010:07
曼諾維奇系列|邱誌勇談「軟體之後的媒體」:資料、感覺與介面

曼諾維奇系列|邱誌勇談「軟體之後的媒體」:資料、感覺與介面

本次由清華大學藝術學院的邱誌勇老師,透過Manovich的〈軟體之後的媒體〉這篇文章來談第三個命題,資料、感覺與介面,討論使用者在使用數位媒體的過程中,演算法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以及隨著軟體的演化、多功能技術的整合,為什麼不能夠再以支援功能(存取、創造、操控、分析)來辨別數位媒體的類型呢?

///

ARThon 系列【 #松學校podcast】從藝術家專訪、科技藝術典藏議題、影像科技應用趨勢,到數位博物館現況發展等,未來ARThon松學校將提供給閱聽人更豐富的數位藝術與科技文化內容。

Oct 16, 202007:41
概念美術館|《時空膠囊—VR攝影計畫》訪談 全明遠 X 王柏偉

概念美術館|《時空膠囊—VR攝影計畫》訪談 全明遠 X 王柏偉

本次由數位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王柏偉,和概念美術館Vol.6《時空膠囊—VR攝影計畫》之藝術家全明遠,聊聊接觸VR攝錄影的過程,從Youtube 360度可自由旋轉視角的影像,進到VR頭盔世界裡,人物面貌、事物由近而遠的真實立體感、猶如置身於重現時空的視覺感受。進而從藝術家開啟一連串影像紀錄的過程中,聊聊對於時間、對於人文及傳統民俗風貌的美,有著什麼樣的喜愛、與堅持下去的動力。

///

概念美術館The Concept Museum of Art,於2018年開館,聚焦於「作品在歷史脈絡中的真實性」。立基於數位時代網絡思維及觀看與體感技術,企圖以文化分層的歷史架構補充類比式物質典藏方式的不足,創造新數位敘事經驗。過去展覽內容: https://dac.tw/cmoaexhibition/

追蹤我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igitalartcenter.tw/

Oct 10, 202022:56
這才不是數位藝術|JIANG Ke(江軻)談創作:釋放了一種印象派的自由

這才不是數位藝術|JIANG Ke(江軻)談創作:釋放了一種印象派的自由

本次由數位藝術基金會藝術,訪問《風之旅人》以及《光遇》的藝術總監,JIANG Ke(江軻),談個人對於過去遊戲製作的一些心得,以及遊戲上架平台的考量。漫談在動畫創作路上,日本動畫導演「湯淺政明」的作品,幻化無窮、無拘無束的自由度,是如何帶給他莫大的影響。

///

ARThon 系列【 #松學校podcast】從藝術家專訪、科技藝術典藏議題、影像科技應用趨勢,到數位博物館現況發展等,未來ARThon松學校將提供給閱聽人更豐富的數位藝術與科技文化內容。

Sep 26, 202016:46
數位轉譯系列|施登騰訪曾煒傑:數位不是必要,但它的可能性在於改變觀展經驗

數位轉譯系列|施登騰訪曾煒傑:數位不是必要,但它的可能性在於改變觀展經驗

數位轉譯系列|由中國科技大學互動娛樂設計系的施登騰老師發起的系列訪談,同步於「數位轉譯職人誌三刀流」專文連載,探討數位展演及敘事技術等案例分享。本次邀請叁式總監,曾煒傑,談大眾對於數位科技在博物館展示的普遍想像,造成了什麼樣的現象?博物館展示與數位科技,如何在內容與形式之間達成平衡?在彼此專業與想像的落差之間,如何建立工作流程?

///

ARThon 系列【 #松學校podcast】

從藝術家專訪、科技藝術典藏議題、影像科技應用趨勢,到數位博物館現況發展等,未來ARThon松學校將提供給閱聽人更豐富的數位藝術與科技文化內容。

Sep 20, 202032:02
曼諾維奇系列|邱誌勇談「軟體之後的媒體」:其實只有軟體

曼諾維奇系列|邱誌勇談「軟體之後的媒體」:其實只有軟體

本次由清華大學藝術學院的邱誌勇老師,透過Manovich的〈軟體之後的媒體〉這篇文章來談第二個命題,其實只有軟體,「媒體的屬性」到底是什麼?針對數位照片、電子文本、網站,或數位地圖的種種討論,真的具有意義嗎?


///


ARThon 系列【 #松學校podcast】從藝術家專訪、科技藝術典藏議題、影像科技應用趨勢,到數位博物館現況發展等,未來ARThon松學校將提供給閱聽人更豐富的數位藝術與科技文化內容。

Sep 05, 202007:14
曼諾維奇系列|邱誌勇談「軟體之後的媒體」:我們未曾(僅為)數位化

曼諾維奇系列|邱誌勇談「軟體之後的媒體」:我們未曾(僅為)數位化

本次由清華大學藝術學院的邱誌勇老師,透過Manovich的〈軟體之後的媒體〉這篇文章來談第一個命題,我們未曾(僅為)數位化,隨著媒體發展的進程,「數位化」的概念是如何出現的?軟體介面,Facebook、Google,如何開始深入大眾的日常生活?當我們在電腦上編輯圖像、文字、音效,是什麼影響了我們使用這些媒體的習慣?

///

ARThon 系列【 #松學校podcast】從藝術家專訪、科技藝術典藏議題、影像科技應用趨勢,到數位博物館現況發展等,未來ARThon松學校將提供給閱聽人更豐富的數位藝術與科技文化內容。

Aug 28, 202008:05
這才不是數位藝術|劉育成談「何謂社會性」:自動駕駛車輛本身的存在,就令人感到討厭

這才不是數位藝術|劉育成談「何謂社會性」:自動駕駛車輛本身的存在,就令人感到討厭

本次由東吳大學社會系的劉育成老師,透過Nicholas J. Long與Henrietta L. Moore共同撰寫的〈Sociality Revisited〉(重探社會性:設定一個新的議程)這篇文章,來談「人類社會性」在科學與技術發展時代下的相關討論。從人類學觀點出發,以行動者網絡理論ANT,與情感理論為基礎,思考我們如何重新看待「人類社會性」?

///

       

ARThon 系列【 #松學校podcast】從藝術家專訪、科技藝術典藏議題、影像科技應用趨勢,到數位博物館現況發展等,未來ARThon松學校將提供給閱聽人更豐富的數位藝術與科技文化內容。

Aug 22, 202026:59
這才不是數位藝術|王柏偉 X 蔡遵弘談「觸控」:叔叔,電視壞掉了,我滑不動

這才不是數位藝術|王柏偉 X 蔡遵弘談「觸控」:叔叔,電視壞掉了,我滑不動

本次由數位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王柏偉,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系的助理教授蔡遵弘,「觸控」已成為生活中食衣住行的普遍行為,不管是手機、販賣機台、甚至是展示空間、藝術作品中,皆是常見的技術介面。新世代的數位原民是怎麼看待生活中的科技物?而實體和虛擬的差異中,使用者如何更直覺地對科技物、或是藝術作品進行「觸」和「控」?


///


ARThon 系列【 #松學校podcast】從藝術家專訪、科技藝術典藏議題、影像科技應用趨勢,到數位博物館現況發展等,未來ARThon松學校將提供給閱聽人更豐富的數位藝術與科技文化內容。

Aug 07, 202029:12
數位轉譯系列|施登騰訪蔡歐寶:美不是免費的,一個展覽要美的話是有成本的

數位轉譯系列|施登騰訪蔡歐寶:美不是免費的,一個展覽要美的話是有成本的

數位轉譯系列|由中國科技大學互動娛樂設計系的施登騰老師發起的系列訪談,同步於「數位轉譯職人誌三刀流」專文連載,探討數位展演及敘事技術等案例分享。本次邀請西米創意設計總監,蔡歐寶,分享「數位轉譯」在展場設計經驗,究竟擔任了什麼樣的角色?如何適切地將關鍵物件,納入觀眾的觀賞體驗之中?

///

ARThon 系列【 #松學校podcast】

從藝術家專訪、科技藝術典藏議題、影像科技應用趨勢,到數位博物館現況發展等,未來ARThon松學校將提供給閱聽人更豐富的數位藝術與科技文化內容。


Aug 01, 202027:01
數位修復系列|陳禹先談香港M+:開館籌備,有時候要當兔子有時候要當烏龜

數位修復系列|陳禹先談香港M+:開館籌備,有時候要當兔子有時候要當烏龜

本次由數位藝術基金會「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Save Media Art)」計畫主持人陳禹先,與大家分享媒體藝術修復師的職業生涯中,很重要的一段時光,在香港西九文化區M+任職的八個月間的經驗與感想。「媒體藝術修復師」是什麼?國際型博物館/美術館在媒體藝術修復的過程中扮演那些角色呢?

///

ARThon 系列【 #松學校podcast】從藝術家專訪、科技藝術典藏議題、影像科技應用趨勢,到數位博物館現況發展等,未來ARThon松學校將提供給閱聽人更豐富的數位藝術與科技文化內容。

Jul 10, 202018:38
這才不是數位藝術|李柏廷 X 王柏偉 談「掃描」:用最新的科技做人類最古老文物的數位典藏

這才不是數位藝術|李柏廷 X 王柏偉 談「掃描」:用最新的科技做人類最古老文物的數位典藏

本次由數位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王柏偉,和固態記憶共同創辦人李柏廷,談3D掃描的技術瓶頸、潛力,以及在台灣的生態可能性。到底大型掃描如何進行?甚至能夠進軍色情產業......?

///

ARThon 系列【 #松學校podcast】從藝術家專訪、科技藝術典藏議題、影像科技應用趨勢,到數位博物館現況發展等,未來ARThon松學校將提供給閱聽人更豐富的數位藝術與科技文化內容。

Jun 18, 202033:32
概念美術館|《指間之道—吳以琳個展》訪談 吳以琳 X 王柏偉

概念美術館|《指間之道—吳以琳個展》訪談 吳以琳 X 王柏偉

本次由數位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王柏偉,和概念美術館Vol.5《指間之道—吳以琳個展》之藝術家吳以琳,聊聊舞踏、接觸即興、身心靈修行之於藝術家的悟道體驗;以及展覽中使用聲音與VR影像作為媒材,並轉化身體語彙的製作過程。

概念美術館The Concept Museum of Art,於2018年開館,聚焦於「作品在歷史脈絡中的真實性」。立基於數位時代網絡思維及觀看與體感技術,企圖以文化分層的歷史架構補充類比式物質典藏方式的不足,創造新數位敘事經驗。過去展覽內容: https://dac.tw/cmoaexhibition/

追蹤我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igitalartcenter.tw/


May 27, 2020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