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野跑路中 Fieldwork Runaway
By 大學PLUS


S2E8: 再探合作參與的田野面貌
每一場合作,都是一門田野的學問。但要如何掌握彼此不同的時間節奏?培力部落,也教育第三方?甚至在過程中更深地認識自己?請聽胡哲豪跟陳懷萱娓娓道來他們的經驗。

S2E7:多物種民族誌:人類對環境的影響與動物倫理
什麼是多物種民族誌?身為人類的我們要怎麼理解非人物種的語言?不同物種所構築的世界個然立體,又要抱著什麼心態進入觀察?且聽鄭肇祺與呂欣怡兩位人類學者的精彩對談。

S2E6:如何感官田野,另闢田野發聲的另類途徑?
雖說走進田野要打開五感,但「觀察」二字仍舊暗示著視覺主導的研究習慣,但「聲音」其實是我們走在部落、走在街頭,甚至走在建築中無時無刻不感知道的。那麼,如何如何運用多重感官,不是只注意聲音,在視覺之外找到另類研究,甚至培力發聲可能性?林靖修與陳懷萱有精彩的對談。

S2E5:接觸界線之拿捏:機構對象與田野倫理
什麼是機構?我們總覺得機構這名詞很正式、很權勢,但實情真是如此嗎?還是說,機構就像一個小村落,內部其實有著服儀的規定、許多的暗號,還有久遠無可考的各種習慣。王安琪說:「做機構田野有時候只是想找到一種生存方式啊!」,對此,陳怡伃怎麼想?

S2E4:如何區別田野和檔案間千絲萬縷?
檔案就是陳舊的象徵嗎?其實找檔案的過程就是充滿偶然性的田野過程,又會時常面對資料真偽與記憶政治的倫理問題,且聽何俊頤與黃舒楣娓娓道來箇中甘苦。

S2E3:進入數位田野需要多麼「數位」呢?
如果田野工作是要更多地認識某一群人的生活,而當代生活已經高度數位化的時候,我們該如何進行數位田野?觀察方式有什麼不同?進入數位田野之前該怎麼準備?來聽李梅君跟黃書緯怎麼說。

S2E2:怎麼辨識「移動的田野」?
當田野不再只侷限於單一地點,而是隨著物件網絡而跨國界、跨尺度地四處移動時,研究者該如何預作準備?該如何做出取捨?且聽陳虹穎跟洪伯邑娓娓道來。

S2E1:三年後,再聚首
三個大忙人,難得聚在一起,圍繞著「田野工作」這題目聊了一個下午。有各自近況更新,不少經驗分享,有許多靈魂拷問,更有某件大事即將發生的預告~那就是,各方引頸期盼的《田野敲敲門2:調查研究再進攻》終於要出版啦!如果你已經從《田野敲敲門》習得基本功夫,想要更進一步地往不同領域、方法深入的朋友,這本書是為你而寫的。如果你未曾讀過前傳,卻好奇要如何探索你眼前世界,這本書也與你有關。
總之,請快把節目聽起來,把明年台北國際書展時間空下來,我們書展見。

S2E0:不會吧?!
是的,傳說多年的《田野敲敲門》續篇,即將上市.....


S1E9:地理角徒談倫理

S1E8:男生女生有差嗎?

S1E7:這也是田野工作?

S1E6:關係太近或太遠?
如果受訪對象的立場非常強烈,但和自己過去的認知、價值觀相差很大,如何去調適自己,以及如何和他對話與互動?

S1E5:在不同學科領域也用得上?

S1E4:記下來的都是真的?

S1E3:語言不通怎麼辦?
田野研究疑難雜症多,就讓老師們來分享自己的經驗吧。今天要回答的是很多同學所關心的「語言問題」。有不少同學在課堂上都會問,若田野對象、場域運用的語言是自己不熟悉(像是台語、腔很重,我聽不太懂)或根本不知道的語言,在研究上會有什麼需要特別留意或建議的嗎?
![S1E2:當移動不再可能,田野如何繼續?[v2.0]](https://d3t3ozftmdmh3i.cloudfront.net/production/podcast_uploaded/4711354/4711354-1625703189822-7b84da6af47b7.jpg)
S1E2:當移動不再可能,田野如何繼續?[v2.0]

S1E1:游泳池畔話當年
「田野工作坊」是一門從2015年春天開始的密集課程。每一學期,集合來自不同科系的老師,貢獻自己在田野研究上的經驗,藉著「打開感官」、「觀察紀錄」、「如何提問」、「訪談互動」與「田野倫理」五個面向的田野基本技能,增進學生對田野工作的理解與技能。為了慶祝(?)課程上線,我們邀請了當年一肩扛下課程設計,現在又為了工作手冊編輯燒腦的台大地理系洪伯邑老師跟大家分享課程的緣起與演變,以及課程設計上幾個重要的環節與原因。洪老師全場不用腳本,一氣呵成,真是老當益壯,讓人不禁敲鑼打鼓地希望老師重執教鞭,再戰田野啊!
[參考資料]
走進田野,一段意外的旅途 https://ntuplus.ntu.edu.tw/?p=334
田野裡的真實人生 https://ntuplus.ntu.edu.tw/?p=360
408地理角 https://poyishome.wordpre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