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跑路中 Fieldwork Runaway

田野跑路中 Fieldwork Runaway

By 大學PLUS

當代科學研究已非單一學科領域足以解答,真實社會的問題鑲嵌在多元的價值、技術和時空脈絡當中,跨領域和創新的取向日趨關鍵。台大創新設計學院長期支持來自不同科系的台大老師共授「田野工作坊」,培養同學田野研究基本能力,並將多年經驗集結成《田野敲敲門》系列專書。本頻道將不定期更新課程演講內容,以及教師田野經驗分享。歡迎按讚訂閱,給我們五顆星喔!
Available on
Apple Podcasts Logo
Pocket Casts Logo
RadioPublic Logo
Spotify Logo
Currently playing episode

S2E8: 再探合作參與的田野面貌

田野跑路中 Fieldwork RunawayDec 21, 2024
00:00
01:01:24
S2E8: 再探合作參與的田野面貌

S2E8: 再探合作參與的田野面貌

每一場合作,都是一門田野的學問。但要如何掌握彼此不同的時間節奏?培力部落,也教育第三方?甚至在過程中更深地認識自己?請聽胡哲豪跟陳懷萱娓娓道來他們的經驗。

Dec 21, 202401:01:24
S2E7:多物種民族誌:人類對環境的影響與動物倫理

S2E7:多物種民族誌:人類對環境的影響與動物倫理

什麼是多物種民族誌?身為人類的我們要怎麼理解非人物種的語言?不同物種所構築的世界個然立體,又要抱著什麼心態進入觀察?且聽鄭肇祺與呂欣怡兩位人類學者的精彩對談。

Dec 21, 202437:05
S2E6:如何感官田野,另闢田野發聲的另類途徑?

S2E6:如何感官田野,另闢田野發聲的另類途徑?

雖說走進田野要打開五感,但「觀察」二字仍舊暗示著視覺主導的研究習慣,但「聲音」其實是我們走在部落、走在街頭,甚至走在建築中無時無刻不感知道的。那麼,如何如何運用多重感官,不是只注意聲音,在視覺之外找到另類研究,甚至培力發聲可能性?林靖修與陳懷萱有精彩的對談。

Dec 21, 202433:53
S2E5:接觸界線之拿捏:機構對象與田野倫理

S2E5:接觸界線之拿捏:機構對象與田野倫理

什麼是機構?我們總覺得機構這名詞很正式、很權勢,但實情真是如此嗎?還是說,機構就像一個小村落,內部其實有著服儀的規定、許多的暗號,還有久遠無可考的各種習慣。王安琪說:「做機構田野有時候只是想找到一種生存方式啊!」,對此,陳怡伃怎麼想?

Dec 21, 202436:20
S2E4:如何區別田野和檔案間千絲萬縷?

S2E4:如何區別田野和檔案間千絲萬縷?

檔案就是陳舊的象徵嗎?其實找檔案的過程就是充滿偶然性的田野過程,又會時常面對資料真偽與記憶政治的倫理問題,且聽何俊頤與黃舒楣娓娓道來箇中甘苦。

Dec 21, 202444:25
S2E3:進入數位田野需要多麼「數位」呢?

S2E3:進入數位田野需要多麼「數位」呢?

如果田野工作是要更多地認識某一群人的生活,而當代生活已經高度數位化的時候,我們該如何進行數位田野?觀察方式有什麼不同?進入數位田野之前該怎麼準備?來聽李梅君跟黃書緯怎麼說。

Dec 21, 202445:51
S2E2:怎麼辨識「移動的田野」?

S2E2:怎麼辨識「移動的田野」?

當田野不再只侷限於單一地點,而是隨著物件網絡而跨國界、跨尺度地四處移動時,研究者該如何預作準備?該如何做出取捨?且聽陳虹穎跟洪伯邑娓娓道來。

Dec 21, 202445:26
S2E1:三年後,再聚首

S2E1:三年後,再聚首

三個大忙人,難得聚在一起,圍繞著「田野工作」這題目聊了一個下午。有各自近況更新,不少經驗分享,有許多靈魂拷問,更有某件大事即將發生的預告~那就是,各方引頸期盼的《田野敲敲門2:調查研究再進攻》終於要出版啦!如果你已經從《田野敲敲門》習得基本功夫,想要更進一步地往不同領域、方法深入的朋友,這本書是為你而寫的。如果你未曾讀過前傳,卻好奇要如何探索你眼前世界,這本書也與你有關。

總之,請快把節目聽起來,把明年台北國際書展時間空下來,我們書展見。

Dec 03, 202455:15
S2E0:不會吧?!

S2E0:不會吧?!

是的,傳說多年的《田野敲敲門》續篇,即將上市.....

Dec 02, 202400:14
S1E10:疫情期間的田野教學與研究
Aug 11, 202145:03
S1E9:地理角徒談倫理

S1E9:地理角徒談倫理

老是聽老師談田野研究的甘苦,多無趣啊?來聽聽我們地理角的小心肝們怎麼說!
Jul 07, 202144:17
S1E8:男生女生有差嗎?

S1E8:男生女生有差嗎?

作為年輕女性學者,被認為不夠專業的時候要如何處理?女生比較容易遇到身體界線或人身安全的問題吧?!有些題目,男生(或女生)不好做吧?如果想要訪問的人都色色的怎麼辦?!
Jul 06, 202120:02
S1E7:這也是田野工作?

S1E7:這也是田野工作?

田野、民族誌、深度採訪、口述歷史、心理輔導,甚至商業領域的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的差別?要如何讓田野的結果發揮影響力?
Jul 06, 202125:14
S1E6:關係太近或太遠?

S1E6:關係太近或太遠?

田野是有侷限性的嗎?如果田野做久了,是不是會出現其他偏執,而反而被田野限制住?在田野調查過程中,是否會對受訪者或觀察對象產生負面情緒、想法?如何調適以繼續進行?
如果受訪對象的立場非常強烈,但和自己過去的認知、價值觀相差很大,如何去調適自己,以及如何和他對話與互動?
Jul 06, 202124:20
S1E5:在不同學科領域也用得上?

S1E5:在不同學科領域也用得上?

做田野時,從觀察與訪談等方式試著提問(questions),如何轉化成或確立該地區的問題(problems)或是議題(issues)?這種田野研究、人類學等方式算是一種科學方法嗎?或是該跟科學如何對話?
Jul 06, 202129:58
S1E4:記下來的都是真的?

S1E4:記下來的都是真的?

疫情期間,不能見面、到現場,也可以做田野?在觀察時,細微度與廣度如果有衝突的時候,應該以何者為優先?如何將凌亂的觀察筆記轉換成吸引人的敘述?完成田調筆記後,若受訪者有不認同的點,想要更改時該如何確保紀錄不會偏向「理想中的他」?
Jul 06, 202130:26
S1E3:語言不通怎麼辦?

S1E3:語言不通怎麼辦?

田野研究疑難雜症多,就讓老師們來分享自己的經驗吧。今天要回答的是很多同學所關心的「語言問題」。有不少同學在課堂上都會問,若田野對象、場域運用的語言是自己不熟悉(像是台語、腔很重,我聽不太懂)或根本不知道的語言,在研究上會有什麼需要特別留意或建議的嗎?

Jun 17, 202021:33
S1E2:當移動不再可能,田野如何繼續?[v2.0]

S1E2:當移動不再可能,田野如何繼續?[v2.0]

其實從新冠肺炎疫情開始擴散,黃舒楣(台大城鄉所)、陳懷萱(台大創新設計學院)、黃書緯(台大創新設計學院)三位負責這次田野工作坊教學工作的老師就一直在討論要如何因應,群組裡頭每天都會丟出來新的教學工具、線上經驗,很是焦慮。但總是拿朵玫瑰花撕著花瓣問:「它轉線上、它不轉線上、它轉線上、它不轉線上」也不是辦法,終於,就在兒童節那天,三位老師心一橫,決定把這門過去四年一直以現場實作著稱的課程轉成線上教學。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工具選擇、流程調整、助教訓練,甚至作業設計都得推倒重來。但這就是田野工作坊啊,每一學期都因著成員更新、因著討論議題、因著社會趨勢而有不同的運作方式。在這集節目中,三位老師首先分享了疫情給了田野研究什麼樣的挑戰與機會?接著,他們會分別他們如何重新設計打開感官、觀察紀錄、如何提問、訪談互動這四個課程。最後,是對於這不確定的未來一點肯定的結語,那就是:我們真的很貼心。(啾咪)(附註:因為有朋友覺得片頭太長、過場太吵,所以我們在新版修改片頭長度,也降低過場音量。)
Apr 15, 202030:28
S1E1:游泳池畔話當年

S1E1:游泳池畔話當年

「田野工作坊」是一門從2015年春天開始的密集課程。每一學期,集合來自不同科系的老師,貢獻自己在田野研究上的經驗,藉著「打開感官」、「觀察紀錄」、「如何提問」、「訪談互動」與「田野倫理」五個面向的田野基本技能,增進學生對田野工作的理解與技能。為了慶祝(?)課程上線,我們邀請了當年一肩扛下課程設計,現在又為了工作手冊編輯燒腦的台大地理系洪伯邑老師跟大家分享課程的緣起與演變,以及課程設計上幾個重要的環節與原因。洪老師全場不用腳本,一氣呵成,真是老當益壯,讓人不禁敲鑼打鼓地希望老師重執教鞭,再戰田野啊!


[參考資料]

走進田野,一段意外的旅途 https://ntuplus.ntu.edu.tw/?p=334

田野裡的真實人生 https://ntuplus.ntu.edu.tw/?p=360

408地理角 https://poyishome.wordpress.com

Apr 15, 20201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