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曼谛悟思空谈:禅与冥想,解惑人生

曼谛悟思空谈:禅与冥想,解惑人生

By Mindiverse

曼谛悟思空谈 ------ 这是一档关于智慧和心灵最深层,最纯粹,最实际的谈话。冥想即人生,人生即冥想。

Website/网站 mindiver.se
WeChat/微信公众号:Mindiverse
Available on
Apple Podcasts Logo
Google Podcasts Logo
Overcast Logo
Pocket Casts Logo
RadioPublic Logo
Spotify Logo
Currently playing episode

美国大选 · 为什么那么多人支持特朗普(2/3)

曼谛悟思空谈:禅与冥想,解惑人生Feb 22, 2021

00:00
09:22
魄力 · 2 · 不论愉悦或痛苦的想法,全然观察,本身就是魄力

魄力 · 2 · 不论愉悦或痛苦的想法,全然观察,本身就是魄力

C:但这种看清呢,是一个一体的过程,相互交织的,你要先拿出魄力静下来才能看清,但同时你看清了,会让你更有这种魄力静下来。

只要拿出魄力,不为想法所动,特别是愉悦,还有各种的痛苦、反应,全然的观察。

观察,让内心平静下来,内心从平静中感受到快乐。

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完全把人性的内在美展现出来,而不是大脑一味的去寻求愉悦。

咱没有去否认愉悦的重要性,而是要看到愉悦来自想法这种不稳定,大脑这种汲取、追求、寻求愉悦,所带来的整个大脑的混乱,无序;

拿出魄力,放下从想法中汲取愉悦,放下各种的念头。在观察中,内心平静。在整个的人生的行动中,闪现出人性的内在美。

这种状态下,内心不需要汲取愉悦,一切自然到来,源源不断,这就是快乐。

但促使整个过程的发生,这样一个彻底转变的过程——从汲取愉悦,到快乐的状态,需要一个人拿出魄力,hold住。

在这样一个转换的过程中,不为想法所动。

一直全然的观察,全然的接纳,让这一切自然的发生,这本身就是整个内心魄力的展现。
Aug 26, 202112:09
魄力 · 1 · 冥想/彻变,需要魄力

魄力 · 1 · 冥想/彻变,需要魄力

问:在冥想的人群中,我们经常能观察到这样一种心态——犹犹豫豫。

要么是一直没有拿出魄力,严肃认真地冥想;要么是在冥想之后,看到了整个社会心理构架给内心带来的问题,但是内心里面又不敢彻底地跳出这个框架。

Cico,你怎么看待这种犹豫、徘徊、不果决?


C:你看,绝大多数人都活在想法里面,整个生活大部分都是由想法购置起来的——各种的愉悦,各种的确信,各种的稳定,都是依赖这个想法。

这个想法体现为各种各样的社会框架,意识形态,信仰……

这种大脑过度依赖想法来汲取愉悦,让整个生活、心态保持短暂的平稳,这样一个即刻的需求非常的强劲。

但要放下这些想法,彻底的放下,这意味着一个长期从想法中寻求各种确信的内心,要面临一种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

换句话说,彻底放下想法,本身能够触发一个长期跟想法为伴的内心的极度恐慌。

一个活在想法里的内心,有各种的愉悦来不断维持情绪稳定。

同时,这样一个内心充满了恐惧,因为恐惧来自于想法。想法的一点点变化,内心就感到恐慌,更何况是放下所有想法。

即便是冥想、严肃的对待人生、放下想法,这本身意味着一个持久的、内心的平稳、安全。但这样一个放下想法的过程本身,也会带来即刻的恐慌。

所以,在放下想法,清空所有意识——这样一个大的任务面前——内心惊慌失措,犹犹豫豫。

各种想要知道冥想更多,想要获得更多的确信,但始终无法亲自去做,因为这样一个即刻的恐慌还在。

一个活在想法的内心,它总是去追逐愉悦,这意味着它害怕、排斥任何一丁点不是愉悦的东西。

而这样一个深度探索的过程,本身也会对内心带来短时的扰动。但那样一个心拒绝任何的扰动、问题。所以,在这样一个内心探索的过程中,陷入了僵局。


而冥想——观察人生——意味着既不积极也不消极,而是客观的观察。

所以,一颗寻求愉悦、寻求积极性的内心就无法看到现实,去看到现实本身就是要拿出魄力。

放下对这个积极性的追求,就如实的看这个世界,看自己。这样一个事情,对一个一直在寻求愉悦大脑的来说,需要拿出十足的魄力。

即刻切断这个瘾,这个对愉悦追求的瘾,这个对愉悦寻求的瘾。

这个切断本身就是魄力,意味着去观察这样一个戒断反应,本身也需要魄力。

我们得看到,放下这个愉悦,大脑会陷入到一种不确定状态,但大脑又想继续汲取愉悦。

当大脑被放入到这样一个未知的状态里面的时候,大脑惊慌失措。

恐惧,就是戒断反应。

Aug 26, 202113:58
谦卑 · 2 · 清空这三样,自然不卑不亢

谦卑 · 2 · 清空这三样,自然不卑不亢

一颗谦卑的心,没有任何的比较。

一颗谦卑的心,

没有任何的社会心理框架。

一颗谦卑的心,意味着自我压根就不存在。

Aug 26, 202106:38
谦卑 · 1 · 冥想,意味着谦卑和未知

谦卑 · 1 · 冥想,意味着谦卑和未知

冥想,就是在每时每刻全然地观察,全然地过好这一刻。

之前,很多朋友处在逆境的时候这么做,能够把整个内心的颓势扭转;但一旦内心进入到顺境状态,能否继续这么做,变成一个挑战。

在所谓的顺境中,大脑有各种令人愉悦的画面,大脑又开始积累新的画面,这种自满的心态又逐渐出现了,觉察也就没有了,直到问题出现。

所以,这整个过程就呈现出一种反反复复、进进退退的状态。


问:那就是说,在一念之间,这个内心的动作很重要,在每一念都保持这种谦卑。这种谦卑,其实也是一种未知的心态。

C:没错,在每一刻,全然地观察,意味着内心不能执着于任何的画面,一个没有对任何画面产生执着的状态,就是一个所谓的谦卑的状态。

一颗未知的心是一个谦卑的心。只有一颗谦卑的心,才可以去观察、去理解内心。

可以这么说,整个冥想的过程就是一个练就内心谦卑的状态——聆听,观察,看清自性。

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交互,找到解决方案,这都需要一颗极其谦卑的心。

Aug 26, 202107:21
想法里的愉悦和痛苦 & 真正的冥想

想法里的愉悦和痛苦 & 真正的冥想

音频要点:

0 开头  想法 痛苦 愉悦 冥想是什么

1 为什么观察父母子女很难

2 不开心,但不离开,为什么

3 真正的冥想,无法独善其身

4 人和想法最合适的关系是什么

Aug 26, 202119:37
比较 · 2 · 比较的危险,让神经系统失调

比较 · 2 · 比较的危险,让神经系统失调

C: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里面,这样一个极度危险的社会,需要每个人亲自感受到极度危险。

这种极度危险意味着有各种的触发因素在比较,各种的社会构架,都是基于过去,都是基于比较,这意味着一个人活在这样的社会里面,TA必须得高度的觉察,高度的警觉;

就好比一个人活在野外,周围充满了各种野兽的危险,人必须得高度警觉地活着。

这种警觉就是觉察,一不留神,比较就起,自我的活跃,再次把人给拽走。


问:你一再用危险这个词,来描述比较的问题,是希望加重语气,来唤起大家的注意,还是从你的感知来说,这就是危险。

C:它就是危险。因为这个危险能够直接导致你的内心变得如此的混乱,痛苦,难受,打破平静,让整个神经系统变得紊乱失调,这不是危险是什么?

这种危险跟对生命的威胁有何不同?

当内心平静的时候,什么事也没有,但这件事情一旦出现的时候,内心变得波涛汹涌,这不是危险是什么?

希望通过这个词,能够唤起每一个认真探索内心的朋友的紧迫性。

Aug 26, 202107:22
比较 · 1 · 能否彻底放下比较

比较 · 1 · 能否彻底放下比较

大家好,欢迎加入今天的空谈。

今天我们来聊聊比较,一提到这个词,可能已经在每个人的脑海里唤起了很多的记忆,各种的画面,各种的痛。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比较每天都在发生,自己和别人的比较,自己和过去自己的比较,这个回路顽固地运行在很多人心中。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比较」。

内容如下——

Aug 26, 202121:44
社会心理构架 · 2 · 内心能否彻底否定它?

社会心理构架 · 2 · 内心能否彻底否定它?

C:能否即刻向内观察?

因为这个框架就在自己的心里;

这样一个框架就像魔鬼一样,在控制着每一个人。

但这个框架的形成,我们可以说是来自于各种的社会因素、意识形态、文化传统;

但每个人都是这样一个框架的执行者、维护者、参与者——共谋,每个人为这样一个框架负有全部责任。


若此刻你真的感到对此负有全部责任的时候,你该怎么做?

你是不是需要即刻让自己走出这样的框架,也就是向内观察,观察到这样一个框架在控制自己。

否定它,彻底的否定。

彻底的否定,不是说拒绝,而是内心里面彻底否定。

Aug 26, 202107:46
社会心理构架 · 1 · 一场没有赢家的游戏

社会心理构架 · 1 · 一场没有赢家的游戏

C:你看,社会心理构架/框架,是一个不可想象的东西,因为一个人一旦去想象,便形成了画面,画面跟真相不是一回事,这需要每个人亲自去看,去感知什么是心理框架。

在你所处的环境里面去观察,

那些各种「应该是」「不应该是」的画面,

那些所谓约定俗成的东西,

那些奖励、惩罚的措施,

那些标准,

那些条条框框,

总之是各种画面的集合,

是一套非常强的思维体系、思维惯性、思维方式;

生活在一个社会中的人,大多都在按照这样一个社会心理构架来生活、生存。

甚至从一个人出生的时候、开始接受教育,到就业、成立家庭……这整个过程充满了各种的心理框架,来自于家庭的传统,社会的传统,文化的传统,各种所谓的标准。


这里咱没有去说,这些是好是坏,而是咱们需要去看到、去感知到这些东西的存在,存在于哪里呢?

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

存在于你的心里,

你能否此刻、即刻去观察自己,

观察内心,

看到这些各种的画面,

各种的条条框框,

各种的标准,

各种的评判,

你为何继承了这么多东西?

你为何不曾亲自去检验一下?

为何跟大多数人一样,

去遵循这些条条框框?

Aug 26, 202115:48
恐惧 · 下 · 解决"恐惧",而不是恐惧"什么"

恐惧 · 下 · 解决"恐惧",而不是恐惧"什么"

解决「恐惧」,而不是解决恐惧「什么」。

「什么」不重要,当没了恐惧,那里还有什么呢?对不对?

要让生活没有恐惧,也就是完全让内心自在自由,这意味着内心必须彻底、即刻清空想法。

当这些画面、这些想法,以神经回路在内心运转的时候,反应就在,恐惧就在,不自在就在。

Aug 26, 202109:51
恐惧 · 上 · 底层恐惧是精神困扰的根本来源

恐惧 · 上 · 底层恐惧是精神困扰的根本来源

很多恐惧可能一个人能意识到,但也有很多恐惧长期运行在人的无意识里面,人没有觉察到它;

但这种恐惧却在人的行为里展现的淋漓尽致,各种的精神困扰、问题、挑战,都跟这个恐惧有关系。


当一个内心完全活在恐惧中,这样的内心不可能自在,也必定会充满各种的内心挑战。


▸这些都是恐惧


你看,我们常见的心理恐惧,

比如说,

害怕失去什么,

害怕丢掉什么,

害怕得上什么病,

害怕出什么事,

所有各种的担心焦虑,都是一些恐惧的具体形式。


所以,愉悦和恐惧,看似是两个词,但指向都是同一个事情,那就是内心对画面和想法产生的反应。


在这样一个心理构架下,

无法成为想要成为的,

无法实现想要实现的,

无法变成想要变成的,

无法取得想要取得的,

这都变成了恐惧。



Aug 26, 202117:11
冥想&生活:用行动守护内心的净土

冥想&生活:用行动守护内心的净土

一个人能否觉察到,不要被那种愉悦所带走,而是让这些幻化成自己的行动,在生活中展现出来。


若做不到这一点,仅仅是阅读,自然会把所有这些东西都矮化为一个想法、观点、一个美好的意象,跟现实无关。


C:冥想就是简单的活着,不介怀,彻底地否定想法在内心的重要性。

冥想就是在此刻全然地观察,全然地感受,全然地关注,全然地在当下;

想法适得其所,但想法永远不会超出当下的场景;

看清想法的各种危险、荒谬、远离它。

在当下,过一个平静、清静、单纯、简单、丰富的生活,这就是此刻 Cico所描述的冥想,感受到的冥想。

Aug 26, 202113:37
冥想&生活:明智闭关,既闭,也不闭

冥想&生活:明智闭关,既闭,也不闭

家好,今天的空谈,我们借冥想周年的由头,再来聊聊冥想和生活的关系。


C:过去这三年可以说是潜心修行的三年,整个的精力、关注点完全放在内心世界探索上,同时,过好每天的生活。

这种变化是方方面面的,从生活方式,到整个做事的风格、谈吐、表达以及生活中所有的关系,都因为冥想发生了变化。

这里的冥想指的就是走出想法,

彻底对想法死心,

回到一种非常简单、纯真的生活状态,

同时,

让想法适得其所,

让一切适得其所。

这三年让Cico在内心里面找到了一方jìng土,既是干净的净,也是安静的静。


更多内容,请听音频——


Cico,内心探索者,禅者,正念冥想传播者,曼谛悟思创始人。

Aug 26, 202111:04
重温呼吸冥想(2021版)

重温呼吸冥想(2021版)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重温呼吸冥想。

这不仅是一次对话,也是一次半小时的冥想。

在录制前,两位谈话者都冥想了片刻,所以,从心境到语速,都较慢。

加入这场对话,也需要一颗安静的心。如果此刻,你有事要忙,那不妨找个从容的时间,静下来,全然地听,不是去听说了什么,而是借由文字的指引,去观察自心。


冥想,即刻做,不是我将要做,我要做,而是即刻冥想。

我不在,但即刻冥想。

J:那在这一刻,我们借由这场谈话,一起在进行的也是一场冥想吗?

C:对。如果我们都能够超越语言,去观察内心,去理解究竟什么是冥想,那我们这样一场对话,这样一场探索,本身就是一场冥想。

抓住冥想的核心和要领,怎么做都行。

在我们开始这样一场探索之前,还得声明一下,强调一下——

咱们所说的冥想就是指观察内心,理解自性。

Aug 26, 202146:22
交换心理 · 下 · 制衡小气,方能彰显大气

交换心理 · 下 · 制衡小气,方能彰显大气

交换,这样一个概念,让我们人变得极其渺小,小气,狭隘。


你看,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被框在里面,给钱干事,不管干的是对的,还是错的,只要给钱就干事。

我们人类活得如此的窝囊,如此的狭隘。

这样一个状态,必然会出现各种的冲突。

你看,战争、政治运动、各种人的问题,小到家庭里面,大到国家之间……


Cico:大家希望能够从整体理解这一切,让内心即刻大气起来,大气地过人生,提防任何的一切的小气。

制衡一切的小气,方能彰显一个人的大气。

Aug 26, 202107:45
交换心理 · 上 · 交换,压抑了多少人的爱

交换心理 · 上 · 交换,压抑了多少人的爱

问:交换心理是绝大多数人非常底层的一种假设。

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交换,从商品到服务,从个人到国家,甚至在亲密关系当中,也有人提出所谓的社会交换理论。

有时候,人们做一些事情,心里也隐隐地期待着回报、收获、赞许等等。你看,这个交换心理多么的底层、多么的普遍。

Cico,你怎么看待这个交换心理?

Aug 26, 202122:29
敢于打破先后次序,做起来,让鸡和蛋的循环发生

敢于打破先后次序,做起来,让鸡和蛋的循环发生

很多事情,常常被认为有一个先后顺序,先有这个,才能做那个,这是一个很典型的认知偏误。一旦进入线性逻辑,大脑就容易停滞。

今天,我们一起来戳破这个假象。


能否意识到这是想法的局限,这是想法所带来的问题?

总是想去找出一个先后顺序,然后按照先后顺序来做事情,希望能够通过先后顺序,来找到一种安全感,一种确信感。

但同时找不到这个顺序,脑子就慌了,结果是没有行动,大脑也变成一锅粥。


你看,在现实中,我们一旦去遵循、追逐这种秩序感,内心一片混乱,问题也没解决了。

咱们能否看到事实,而不是为这样一个先后顺序,给控制着?

能否看到内心在这样一个小点上,依然去追求这种确信的一种幻象,一种自我欺骗。


我们认为的开始和结束,一定是我们的思维定势,一定是我们的偏见,一定是我们的一些观点、结论,如果被这些东西所劫持,我们就无法采取行动。

即刻行动,让这样一个循环转起来,跑起来。


Aug 26, 202113:26
当内心的动态简化成想法,自我欺骗就出现了

当内心的动态简化成想法,自我欺骗就出现了

大家好,今天用一个模型,来描述一下内心和想法的关系,看能否有助于大家理解内心规律。

咱们先看第一张图片,图中的黑线和黄线,是否交叉?

再看下面这张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再看下面这两张图片,你又发现了什么?



内容详解,请听音频 ——

Aug 26, 202112:01
再谈创伤 · 3 · 熄灭一切我,走出一切伤

再谈创伤 · 3 · 熄灭一切我,走出一切伤

谈冥想,创伤,自我和疗愈。

什么样的心,能彻底走出旧伤,不受新伤?谈冥想,自我和疗愈

Aug 26, 202106:27
再谈创伤 · 2 · 受伤的“我”是个啥

再谈创伤 · 2 · 受伤的“我”是个啥

​创伤,不是一个容易的话题。能够面对这个问题,要么是已经走出创伤,要么是伤还在,但已承认它的存在,这种面对既是疗愈的开始,也是疗愈的结束。

昨天说到了,内心创伤都是因为心里把持着关于自我的画面,当这些画面受到冲击的时候,伤就来了。

这个“我”到底存在不存在?

Aug 26, 202104:14
再谈创伤 · 1 · 创伤意味着什么

再谈创伤 · 1 · 创伤意味着什么

内心创伤发生时,神经元层面在发生什么?为什么事情过去了,心伤还在持续?“我”把创伤当做烦恼,“我”是谁?如何应对创伤?走出创伤?

Aug 26, 202111:32
生存焦虑

生存焦虑

今天,咱们一起看看究竟什么是生存焦虑?它的整个构架是什么?它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来一起观察它,理解它,不需要用任何的理论来演绎它。各种理论只是对这个问题一种扭曲的阐释。

我们就去观察它,带着一颗非常新鲜的心去观察焦虑,这种特殊的焦虑——生存焦虑。

当我们加上「生存」这两个字的时候,似乎焦虑变得非常重要,因为它跟生存有关系。

但「焦虑」和「生存焦虑」真的有差别吗?

不需要同意我或不同意我,大家每个人去观察。

Aug 26, 202128:45
冥想,跳出大脑的机械性

冥想,跳出大脑的机械性

什么是人的机械性?否定它,大脑才能恢复其最重要的功能

大家好,欢迎打开「空谈」,今天一起来观察一下人的机械性。

它和想法、感知、觉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内心的本质。



问:「人的机械性」是指什么呢?

C:「人的机械性」指的就是想法的机械性。

人只要活在想法里面,那人的生活必然是机械的,因为想法是机械的。

想法是什么?想法是神经回路的运转,这意味着在神经元层面,想法是一种自动化的、周而复始的运转。

想法的机械性,来自于神经元最底层的活动。

人一旦陷入想法,就是机械的。

但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想法里面,意味着想法在持续的运转。


若对想法有执着,就会对想法有反应,这种反应,反过来,又加强了人对想法的执着。你看,这就一套回路,它在不停的运转着。

活在想法里面,人会出现各种的套路、习惯,TA的思维方式,也呈现了某种模式,这整个过程都非常机械。

在这里,通过语言来描述机械性,是非常徒劳的。为什么?

因为这种机械性需要来自你对内心的感知,感受到它是机械性的,而不是通过文字来理解,它是机械性的。

你永远无法理解到,想法、内心的这种机械性运转,除非你能感受到它。

这也是咱们说的,为什么在正念冥想中一定要证悟。证悟意味着,你要有合适的感知,来感知真相。



问:这种机械性,是不是类似于——

一个人碰到相似的导火索,就会有相似的反应出现?

C:这也算是一种机械性的象征,包括一个人总是脾气不好,总是自卑,这样一种心理习惯也是机械性。

只要是习惯,都是机械性的。

总爱发脾气、自卑,这些都显示了内心非常强的机械性,在不断重复这样一个套路。

面对同样一个想法,一个人总是有同样的反应,这个反应也是机械性的一部分。

比如说,一个人喜欢这个,不喜欢这个,一看这个就反感,这也是内心机械性的一部分。



问:这么说的话,人的自我也是机械性的一种表现。

比如,因为自我而产生的比较、竞争心理,一看到别人有什么或是做了什么事,立马就去和别人比较。

C:对,这也是机械性的一部分。

只要是想法所钩织的任何东西,必然是机械性的。

因为每个想法本身具有机械性,所以由想法所构建的任何内心的构架都是机械性的。

人一旦执着于这种构架,整个的生活方式、行为,整个的人生,都变得极其的机械。



问:理解机械性,对于我们理解内心有什么帮助?就是要打破机械性,走出惯性?

C:我们的内心里面,有无数种习惯在运转着,这些习惯就是各种的回路、套路在运转着。

一个人从刚刚出生的时候,内心一片空白。

随着TA的成长,各种教育的灌输,各种文化的灌输,各种周围人的影响,各种自己对内心的无知,让这些套路、回路、习惯,越转越多。

很多时候,一个人很幸运,在TA的环境里面顺风顺水,这些机械性的回路,可能问题没有显现出来。


一旦一个人遇到麻烦,内心的挑战,那这些麻烦和挑战也会机械性地重复。

而处在这些内心挑战的人,TA还渴望一种没有冲突、没有烦恼、机械性的生活方式。

希望能够通过建立一个好的习惯,来摆脱一个坏的习惯。

但习惯哪有好坏?

只要人陷入习惯,陷入机械性,就会遇到这种问题。

人的任何心理挑战,都是内心机械性的结果,也就意味着这些挑战本身,极具机械性、重复性。

或者说,这些挑战本身就是新的套路、回路。



问:这个部分特别值得自己去观察、去感受、去玩味一下。

那在禅和冥想当中,就是要走出这种机械性的套路?

C:跳出所有的回路。

你不可能通过「想」,来把你拽出回路。

「想」只会让你增加新的回路。

当人出问题之后,往往去分析,想去找到原因,这样一个过程是非常危险的。

因为你在用想法,来去思考你的这些事情、问题,实际上你在增加新的思维回路,它增加了新的变数。

而禅 / 冥想是即刻跳出回路。

一个人得严肃地问问自己,“我”干嘛非得让那些回路运转着?“我”为何不立刻跳出来?

这是多么反直觉。

因为在想法里面,“我”总想去想明白它,去分析它,分析到点子上,但人一旦在想法里面,永远分析不到点子上。

但如果你能够即刻清空想法,即刻跳出所有的回路,在某一刻,你会顿悟到,是什么问题,导致了你有那些回路。

这种突然知道了 是什么问题导致自己产生了问题,这是人的智能,这也是人的创造性。

创造性或者叫智能,无论你叫它什么,它一定是在人的想法之外。

你在想的时候,呈现的只是非常机械性的一面,毫无创造性可言。

人在想法里面发明了各种算法,去模仿人的机械性的思维方式,把这个叫人工智能,但这整个过程依然很机械。

整个人类完全机械化地运转着,产生各种的方法来模拟这些机械化,美其名曰“人工智能”。

整个人类各种的问题、冲突、战争、文化、传统都是机械性的,为什么这些东西会持续不断?

战争持续很多年,冲突持续很多年,有些文化居然能持续5000年。在那样一个套路里的人,还居然把这5000年引以为傲。

我们得看到、真正感知到,人类内心的机械性,体现在整个世界各个层面上。

我们之所以被框限在机械化的方式里面,都是因为我们没有觉,没有智能。

「觉」是人类真正的智能。



问:这种机械性也意味着已知,意味着去重复一个既有的模式,或者说是轨迹。

C:人希望能够在这种既有的模式里面,找到安全感。

希望通过这种已有的模式、机械的模式,找到一种秩序。

但若一个人真的证悟了,TA会发现这种机械性,是各种失序的根本,意味着一旦大脑进入机械性运转,那就是混乱,那就是失序。

大脑、内心的真正秩序,

来自于没有任何的套路,

没有任何的习惯,

永远处在未知当中,

这才是内心真正的、唯一的、绝对的秩序。

整个人类都是被机械性所摧毁,我们任何一种思维回路、思维方式、想法、意识形态都是回路,都是套路,这意味着什么呢?

套路意味着分裂,你在你的套路里面,我在我的套路里面,咱俩就分裂了。

分裂意味着什么?

冲突。

正是我们人类在过去几千年如此机械地活着,有了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意识形态,这些机械性的回路一直在打架。

我们通过想象一种新的方式,消解这些冲突,结果这些新的想法是一些新的套路,乱上加乱,任何的问题没有解决。

我们人内心的这种困惑,在过去5000年、10万年都没有被解决,而正是这些困惑和问题,在持续的制造新的挑战。

我们能否让真的智能回到我们身上?

而不是整天在那里大侃特侃人工智能。

我们能否恢复人的智能?

能否完全跳出一种机械化的生活方式,让内心真的自由?

当内心不处在任何套路里面的时候,

心是自由的,是坚韧的,

不受任何伤害,

任何的伤都是机械性的,

这也是我们禅和冥想的终极意义,

它是人类真正的、可能也是唯一的瑰宝。

这块宝在每一个人身上,你不需要去寻求,你只需要向内观察,去感受到这块宝,这也是我们人生的真谛。

禅和冥想做什么 ?

那就是清空想法,不让大脑产生新的套路,同时去觉察大脑已有的套路,让这些套路彻底瓦解,让内心回归自由。

当一个人内心真的自由的时候,什么事都没有了,该做啥做啥,该玩啥玩啥。

当你内心自由的时候, 你这一生将不虚此行。


分享者Cico,内心探索者,禅者,正念冥想传播者。


微信公众号: Mindiverse

今日头条,知乎,喜马拉雅,Bilibili: 曼谛悟思

网站 

https://cn.mindiver.se/

https://clarity.mindiverse.org/

邮箱: hello@mindiver.se


Mar 12, 202116:46
透过欲望,认识自己

透过欲望,认识自己

 Mindiverse

Feb 27, 202139:38
做自己和熄灭自我矛盾吗

做自己和熄灭自我矛盾吗

【音频文稿】

大家好,今天来聊一聊「自己」和「自我」有什么不同?

换句话说,「做自己」和「从自我中解脱」相互矛盾吗?这也是一位朋友给我们的留言。

首推音频,语音、语气亦能传递很多信息——

文稿如下——

问:「自己」和「自我」有什么区别呢?

答:这种困惑还是来自于语言本身。

我们用语言描述自己、自我,从字面意思上来看,非常相近。所以混淆、误解,也非常正常。

我们用语言来交流内心世界,用语言来分享这些观察,但语言毕竟是有限的,每个人需要向内观察,去理解语言背后的含义。

理解,不需要靠语言,只靠你的观察,向内观察,在此时此刻,去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不做任何判断。

问:你能否用语言试着来分享一下,什么是自己,什么是自我?

答:你看,当我们说「自己」的时候,我们指的是你的整个生命体,包括你的身体,包括你的想法,整个的状态,我们叫做自己。

而当我们说「自我」的时候,自我就是关于自己的一个画面,一个想法。很多时候你不需要意识到你自己,当你想到你自己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个关于你自己的画面,或者想法,这个画面和想法,是我们所说的「自我」。

「自己」是存在的,因为你是一个生命体;但「自我」是一个想法,是一个幻象。

做自己,就是让你自己变得舒展、自由、开放、舒坦,没有冲突,内心顺畅,身体健康,这叫做自己。

自我呢,是个想法,那就是关于你自己的画面,或好或坏,或喜欢或不喜欢,因此我们有了各种关于自我的情绪,骄傲、气馁、在乎别人看法,不自信、自负。这些都跟我们这种关于自己的画面、想法有关系,这个叫自我。

当我们整天想着自己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整天就沉浸在自我的画面中、想法中,任何想法都是套路。如果你深陷在某种想法里面去,比如深陷在自我的想法、自我的画面里,你就被套牢了。

这种套牢意味着你失去了精神自由;若失去了精神自由,怎么能做自己呢?因为你自己就不够舒展了。你的内心没有足够的自由,被各种自我的画面所劫持着。

当我们深陷自我的时候,是最不能做自己的时候。

换句话说,什么时候是你真正做自己的时候呢?就是无我的时候。

当你没有自我的时候,你的内心是自由的。你没有整天为了自我那个画面,各种算计、奔波、努力着。

当你无我的时候,你有任何勇气去做任何事情。

你也有爱,去跟这个世界和谐相处。

当没有自我的时候,你也没有任何的精神冲突。因为自我是各种精神冲突的唯一来源。

所以在无我的情况下,没有冲突,方可有自由。自由的情况下,岂不是做你自己?快哉,快哉。

问:听你刚才这段阐述, 我对自己和自我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确实清晰了很多。我发现当我意识到这自我是什么,自己是什么之后,好像也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一方面你要彻底地觉察到自我,熄灭自我。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你又要去全面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头脑、了解自己的身体。

怎么才能熄灭自我,又透彻的了解自己,这个过程你有什么建议吗?

答:这个过程就变得非常的个人化。没有唯一的路径。每个人有自己的方法和路径来去了解真实的自己。

所以,你看,当咱们用语言描述的时候,只能把人送到这儿,剩下的路大家自己走。

但总归我们要去冥想,冥想就是结束自我的过程。

摆脱自我、结束自我,这就是冥想。

摆脱自我,结束自我,意味着我们需要去深刻意识到自我在我们生活、在我们人生的各个方面的影响。

这意味着你的内心必须变得足够的细致,才能够甄别出,你生活中的哪些元素是被自我所驱使着。

所以你看「自我」和「自己」,当我们放入脑海中的时候,它们没有特别明确的界限。

每个人的自我的运作方式是不一样的。

如果我们要去把自我揪出来,意味着只要你意识到自我,自我就会熄灭。

但自我又是一个特别的细微的东西,它可能在你的生活方方面面都有所体现。比如说你为了一个职称,一个工作的职称,名声,这跟自我都有关系。

你能否深刻的意识到,这些东西对你的影响,还有你的生活中的其他因素,对你的影响?

你需要自己去发掘,去深刻的意识到这些细微的自我元素。通过你对自我的深刻认识,你就会逐渐理解你真实的自己。

问:在冥想中,这两个过程是同时发生的是吗?是相互融合,齐头并进的过程。

答:所谓的冥想,实际上就是我们要去让内心变得足够得细致,来区分出哪些是想法,哪些是事实。

你的自我是想法,你的自己是事实。如果你能分得开、分得清,你就知道什么是你真正的自己。

如果我们内心粗枝大叶,我们这一生总会被这些问题所打扰,因为我们分不清自我、自己。所以总会有各种问题来不断的困扰你。

除非你让内心变得更加细致,去观察,哪些是想法,哪些是事实。

当你能够非常有效的在你的生活中,能够把想法和事实分别开来,也就是自我和自己分别开来。你也就找到了人生的智慧,也就可以真正的做自己了。

问:好,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就说的差不多了,剩下的还是要靠每个人自己去找到TA的路径。或者说,灯塔,就在那里。怎么过去,每个人要自己去付出努力,自己去做。

答:每个人要去造船,造一艘自己的船,滑过去;如果你不造船也行,游过去也行。

问:飞过去也可以是吗?

答:都没问题。条条大路通罗马。但问题是,你得找到路。

问:好。以上就是本期的空唠唠。非常感谢这位用户的留言,提出了这样一个值得去探讨的问题。我们下期再会。

答:下期再会。

Feb 27, 202111:21
如何使用冥想引导 & 冥想的要点

如何使用冥想引导 & 冥想的要点

【音频文稿】

问:今天我们来唠一唠,如何使用冥想引导。

到现在为止,曼谛已经出品了很多期的冥想引导,在冥想引导的使用上,Cico有什么建议吗?

C:你看,使用冥想引导本身也是一个冥想练习。

听,全然的听。

这种「全然的听」意味着你要包容一切。

在听的同时,还可以去关注呼吸,去感受呼吸,引导只是作为一种背景声,去给冥想者一个小提示、小引导。

当有声音出现的时候,冥想者可以把关注点放到声音上,去听一听引导者在说什么,然后再回到呼吸上来,回到感受上来。

这一切都是自然的切换,没有说非得关注呼吸,也没有说非得一直听引导,而是一切顺其自然,不要去排斥,去包容这一切。

使用冥想引导的过程,就变成一次冥想过程。

问:跟着引导冥想的时候,整个人的状态也是放松的,全然的放松,身体、大脑、内心都是放松的。当人在非常放松的时候,人也是非常开放的。

C:没错。

当我们在冥想的时候,可以觉察这一点——

当有声音出现,并让自己感觉是一种打扰的时候,我们得质疑一下,自己真的是在感受呼吸吗?

当一个人在冥想,去感受呼吸的时候,TA整个内心是非常放松且警觉的,TA不会被吓到。

问:曼谛的引导里会有铃声,有朋友说,冥想的时候,会被吓一跳,这个时候发生了什么?

C:去觉察一下,那个时候有没有走神?

有时候走神是非常细微的事情,一旦走神,任何一种事情,一个刺激,有一个声音,一次感觉,都会变成吓一跳。

如果我们真的是在全然的关注,感受呼吸的时候,人对周围的环境是很警觉的,即便其他声音的出现,当你听到之后,内心会很快的回到呼吸上来,一切都不介怀。

还得去觉察,有没有陷入更加细微的想法?比如,有没有把感受呼吸变成了想象呼吸的想法/画面?

有时候可能不太容易觉察到,能否去尝试观察一下?

冥想就是练习一种开放的状态,不是去卯足劲,非得关注呼吸,非得感受到呼吸,然后排斥周围任何其他的因素。

当有这种排斥的时候,人是不可能去关注呼吸的,因为排斥只会发生在想法层面。

当去排斥的时候,这时候念头已经升起了。当念头升起,并主导你的时候,冥想就中断了。

当我们去冥想的时候,我们把关注点放在呼吸上,整个内心是开放的,其实关注什么都可以,只要不跟想法交互。

当有任何其他的声音感觉出现的时候,既可以去聆听它,也可以继续关注呼吸,没有真正的对与错,只是说不去跟想法交互,

问:但是要觉察到自己在关注什么,是吧?就是要觉察到,自己在关注呼吸,或在关注其他声音。

C:没错。

觉察会在整个冥想过程中一直持续。

注意,觉察没有觉察者。

去感受整体内心的变化、状态,觉察是否在感受身体知觉,是否陷入了想法。

这种觉没有觉察者。大家需要体会一下这种感觉——

去感受呼吸,但同时你不存在。

意味着脑海里关于你的那些小事情,都微不足道,都不重要,清空即可。

当你去感受呼吸的时候,也要去感受,你压根就不存在。

那些围绕你的那些想法,压根就不重要。

问:下一个问题是关于冥想的引导词。

曼谛的语音引导,每期的技术要领就是那些,没有花样百出的感觉,你是怎么考虑的呢?

C:一切从简。把该说的地方说到,剩下的,每个人自己去感悟就可以了。

说过多的话,也容易把人拽入想法。

当然,没有对与错。只是感觉能说的也就这么多,剩下的大家自己去探索,就可以了。

问:有一些其他的引导会提示说,想象呼吸的圆圈之类的。怎么看待在冥想当中,这种意象的联想?

C:这种联想也没有对与错。如果一个人能够使用得当的话,可能暂时缓解TA对其他想法的执着。

但问题是,能否不对这个新的想法产生执着?如果这样的话,最终还是要去摆脱对所有想法的执着。

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何不直接去摆脱对所有想法的执着?

问:下一个问题,很多朋友在接触冥想之后,都很好奇,到处去看。

看了很多之后,积累了很多关于冥想的知识、想法或画面,其实在观呼吸的时候,这些内容也可能会浮现,怎么看待这些想法?

C:这种走神跟其他走神没什么差别,都是因为我们过度使用意识,无论看什么样的书,无论听怎样的内容,它都是对意识有一个很大的影响。

所以,在冥想的时候,无论有什么想法出现,还是按照我们常有的走神策略——

接纳它,你不存在。

但整个内心接纳它,爱来来,爱去去,不介怀,不要有抵触或抗拒。

抵触都是在想法层面,一抵触,“我”又回来了。

其实,真正的冥想就是做。

少看,合适的看,合适的听,别听太多,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听多之后都是打扰。

冥想里面没有权威,只有你一个人去探索。

冥想引导,只是给大家指个方向,怎么过去,每个人得自己找路。

不能听太多,因为每个人的言语表达不一样,听太多之后,言语之间互相冲突,带来一些额外的想法,这也变成了你冥想的挑战。

当然,你也可以把它作为一种新的冥想练习。

如果你理解内心,你看谁都没问题,但如果你内心还没有透彻理解,慎看太多的内容。

因为,看书始终是在意识上理解,最终有效的方式是你自己去做冥想,去感受,去发现。

书,读不读,看不看,不重要。

重要的是自己要行动起来,去即刻清空想法,即刻去冥想,即刻去观察。

问:之前你谈过,要觉察心理动作,这比想法的内容更重要。

C:没错,想法的内容不重要,无论是关于冥想的内容,还是关于其他的内容,都是内容,都不重要。

关键是,你能否觉察到这些念想的升起?

完全让内心接纳它。

问:关于冥想引导,还有一个问题,有些朋友跟随语音引导可能一年、两年了,或是跟着音乐冥想。

你怎么看待这种情况?

C:首先,冥想者得自己观察一下,这种习惯有没有给自己的生活、冥想带来困扰?

如果你觉得冥想的效果不错,也没啥问题,那也没什么可说的。

但如果发现,你对这种冥想的形式有了执着,非得听引导,非得听音乐,才能冥想;

或者说你不听引导,不听音乐,冥想就做不下去了,这个可能我们需要去觉察和调整。

因为这种心理依赖,也在影响你的冥想本身。

其实听引导,有一套冥想的方法;

不听引导,也有一套冥想的方法。

只要你包容一切,怎么做都是冥想。

问:如果不听引导,一开始就是自己独立去冥想,对这种情况,怎么看?

C:无论是听引导,还是自己去准备,只要你能够把握冥想的要领,自己冥想也没问题的。

但如何去习得要领?这是每个人要去探索的。

因为无论别人再怎么说如何去冥想,最终得靠每个人自己去领悟,去理解什么是冥想。

所以,冥想是一个非常独立的事情,即便是一帮人一起做,也是每个人独立在做。

问:最后一个问题,曼谛录制这些冥想引导的初衷是什么?

C:希望能够把冥想带给更多人。

你看,很多人生活特别忙,脑子也特别忙,没有拿出足够的精力和专注来进行冥想。

希望通过引导的方式,能够在TA的忙碌生活里面,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能够稍微放松一下。

至于每个人是否使用冥想引导,无论怎样都可以。

冥想引导,听也行,不听也行,这都是冥想。

但如果一个人非得听,或者非得不听,这未必是冥想。

保持一个开放的态度,不要去排斥。

万事万物的存在,都可以变成你的冥想练习。

以上就是关于冥想引导的探讨,祝大家平静、快乐~

Feb 26, 202115:10
社交的本质

社交的本质

大家好 在本期视频里

咱们来一起探索一下社交

在今天的视频里

咱们不去评判

社交好坏

咱们一块来看一看

什么是社交

社交

那就是社会交往

社会是什么

社会是一群人的集合

对不对

社会的构建 就是人与人

交往累积的结果

社会交往

实际上人与人之间的交互

所以 社交其实就是交互

我跟你说话

你跟我说话

这就是交互

人的交互意味着什么

是不是想法之间的碰撞

和交换

人的交互

总是和想法在一起

在想法层面上

构建了「你」和「我」

然后「你」和「我」在交互

什么是你

什么是我

是不是两个自我

自我是什么

自我是

一个人各种画面的集合

这些画面

包括TA所有的过去

比如说

财富

年龄

知识

学位

职称

财产

社会地位 等等 等等

包括家庭角色 等等 等等

这个自我就是

各种的画面的一个集合体

想法的集合体

各种过去的集合体

所以人的交互

所谓的社交

实际上

就是两个自我之间的交互

这也就意味着交互

必不可少的触发自我

有了自我

必然会出现防备心理

这种防备心理

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

比如说

我要保证我说话得体

体面

我要注意我说话的语气

姿态

甚至我要注意我的容貌

要跟你见面的时候

我要穿什么样的衣服

用什么样的香水

戴怎样的首饰 等等 等等

所以你看

看似是人与人相互

实际上

它是一个想法的游戏 对不对

两个自我的交互

交换各种想法

所以难怪人交互结束之后

脑子会乱一阵子

因为我们大多数人的交互

都是自我的交互

自我的交互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装

下意识的装

装 意味着啥

假 意味着什么

冲突

矛盾

挣扎

当我们向内探索

理解内心的时候

你会发现

只有人在真实的状态下

才可以自由自在

怎样才是真实呢

那就是 跳出想法 没有想法

没有自我的时候

所以你看

我们人发明了各种各样的

可以让你 忘我的娱乐活动

之所以能娱乐

是因为这些活动

能让你

短暂的忘掉自我

才可以放松下来

所以你看

在人这种交互过程中

人的交往中

大家也在倾向于

去采用一些

忘我的手段

让交互变得容易一点

自在一点

说到这里

大家不要误会我的意思

不是说你不要社交了

没有这意思

而是我们需要看清楚

社交的本质是什么

运用智慧 来化解社交中

可能出现的问题

带来的影响

如何能够在社交中

尽量不唤起自我

保持自己真的那一面

一种真正的真诚

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向内探索

运用智慧

有句俗话说

人前人后一个样

就说这个道理

所以你看

真正的交流 交互

是一门艺术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它需要

每个人动用智慧

运用智慧

基于内心的规律

不让自我唤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

才可能会实现

一种良性的社会交往

所以你看

社交真的是个事儿

是个很大的事儿

需要我们每个人用心的处理

我们每个人需要向内探索

理解这一切

只有一颗会独处的心

才知道

怎么社交

而练就独处

也就是冥想

冥想就是观察

我们内心的整个的状态

不加判断

没有任何的分裂

不做任何区分

尽管我们的眼前的事实

可能有各种的差别

但内心不能做任何的划分和区分

也只有这样

我们才可以用整个的注意力

去观察内心的活动

去掉各种的画面想法

让自己变得精神独立

只有一个人

精神独立的时候

内心才可以独处

也只有一颗独处的内心

才深知如何去社交

在网上经常有人会这样说

不敢做真实自己

所以在社交中

尝试去伪装

希望能够让别人喜欢自己

这个情况很复杂

首先

这样说的人TA未必知道

什么是真实的自己

当一个人真正知道了

真实的自己

TA也就不管别人喜欢不喜欢

之所以会有这样一个问题

是因为提问者

还在想法中

TA在想法中

给自己构陷了这样一个局

但这个局的假设有问题

TA认为

社交就是去吸引对方

让对方喜欢

如果每个人都这么想

那社交是不是很恐怖

有个成语叫 众口难调

你想想100个人社交

假如说

每个人的口味都不一样

想象的不一样

你去取悦谁呢

所以你看 在社交中

我们这些误解

都是来源于

我们对内心的一种困惑

不了解人性

所以才会误解社交

我们应该去怎么解决呢

其实在这里

Cico说多了也没用

需要每个人向内观察

理解自己

理解自己

便理解人性

人性都是相通的

当你理解了人性之后

你就知道

社交 交互

是怎么回事

真正能够社交的人

TA既可以独处

也可以社交

如果TA发现

TA脱离不了社交

实际上

TA被社交这个想法所绑架

对社交产生依赖

这不是社交

还有人对社交特别的恐惧

拒绝进入任何的社交和交往

害怕各种社交所带来的问题

也是被社交这想法绑架

这并不代表TA能独处

一个有恐惧的人

不可能独处

TA必定会有依赖

只有一个完全精神独立的人

才可以独处

也正是这种独处

才可以帮助TA

去如何应对

各种社交


—————


Cico,禅者,内心探索者,正念冥想传播者,曼谛悟思创始人。




微信公众号: Mindiverse

今日头条,知乎,喜马拉雅,Bilibili: 曼谛悟思

网站 

https://cn.mindiver.se/

https://clarity.mindiverse.org/


邮箱: hello@mindiver.se



Feb 22, 202111:36
曼谛悟思基金会成立、初心及助缘

曼谛悟思基金会成立、初心及助缘



Cico,禅者,内心探索者,正念冥想传播者,曼谛悟思创始人。




微信公众号: Mindiverse

今日头条,知乎,喜马拉雅,Bilibili: 曼谛悟思

网站 

https://cn.mindiver.se/

https://clarity.mindiverse.org/


邮箱: hello@mindiver.se


Feb 22, 202126:08
控制 · 3 · 自我即控制

控制 · 3 · 自我即控制

大家好,这是空谈·控制的第三部分,内容如下——

C:你看,去体会控制还是不控制,最终还是归结于能否走出自我,熄灭自我,不让自我唤起。

否则在自我运行的时候,那种所谓的不控制,只不过是另外一种控制,另外一个陷阱罢了。

所有的控制都是围绕着自我。

你看,人活在自我当中的时候,各种的算计,各种的想法,都充满了各种的控制元素,各种的努着来,想要实现某个理想,实现什么目的,达到什么?

你能否看到,真真切切地看到,在自我当中各种的控制元素。

你看,人活在自我当中,也就是活在各种的画面当中,各种的应该是的画面,想要成为想,要实现想要,想要寻求,这意味着努着来,这意味着控制。

同样在呼吸冥想的过程中,我应该回到呼吸上来,它依然是个画面,要实现这个画面那就得控制,但这不是冥想。

冥想是我能否放下所有的控制,我依然能够回到呼吸上来,这样的状态你无法想象,能想象的只是各种可以控制的场景,能想象的其实就是各种的控制。

你看,想象总是有局限的,相比这个无边无量的内心状态。

能否即刻停止想象,去亲自实践,去探索在内心这样一个无边无量的状态中,去探索一种可能性,它不可能想象,只有你亲自去做,亲自去尝试,方能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能否实现,所以不能回来。

所以,你看一个人一旦活在自我中,如果TA不控制,自我就会放纵;但一控制,自我就会混乱。

去冥想,实际上就是在问自己:能否完全放下自我,来过一个简单清晰的人生?

当自我没有运行的时候,当内心没有被各种「应该是」的画面所劫持的时候,内心完全安住当下,没有寻求,没有想成为什么。

在这样的状态下,一切都有可能发生,也只有我们真正能放下自我,控制才不会发生,一切才会顺其自然。

内心才会有真正的绝对的秩序,让你平静、快乐,没有恐惧,也不会出什么乱子,根本不会出乱子。

但问题是你想象不到,只有你亲自这么做,你才会理解,今天我们究竟在谈什么?

—————

Cico,禅者,内心探索者,正念冥想传播者,曼谛悟思创始人。

微信公众号:Mindiverse

今日头条,知乎,喜马拉雅,Bilibili: 曼谛悟思

网站

https://cn.mindiver.se/

https://clarity.mindiverse.org/

邮箱:hello@mindiver.se

Feb 22, 202105:56
控制 · 2 · 内心能否没有任何控制

控制 · 2 · 内心能否没有任何控制

世界处处是自我,能否无我以待之?去试试看 | 空谈 · 控制 · 2

大家好,今天咱们继续谈控制。

先回顾一下上期要点:

在冥想中,不断回到呼吸上来,当主语是整个身体、机体的时候,这个过程是自然发生的;但若主语是底层的自我,那瞬间就变成了控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今天咱们继续聊,内容如下——

【音频文稿】

C:你看,从回到呼吸这样一个小的细节来看控制,你会发现里面已有很多内容。

再看生活中,我们有多少「应该是」的方面,「不应该是」的画面?

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你该做这个,你不应该做那个,你有没有发现你的生活充满了各种的控制?

这样一个充满控制的生活,内心总是躁动的,总是不停歇,总是各种的活跃,各种的嚣张。

内心为什么会如此的躁动?

按理说,我们去控制,希望能够让内心有秩序,让一切有秩序。但为什么这种控制反而会增加更多的混乱,更多的躁动?

「控制」这个词会带来很大的误解。因为我们在不同场景下,都会使用控制。

整个世界的外部秩序需要一定的控制,可以说控制有它的位置。

比如必要的法律法规,合理的制度,来确保整个社会所有人,能够按照一定的秩序来生活,不给这个世界带来过多的、没有必要的冲突。

如果这个世界不控制,那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加混乱。

外部世界秩序的构建,需要一定的控制,但我们人类却把外部控制带入到了内心领域,内心层面的控制。

我们可曾问自己,能否过一种内心没有控制的生活?这不代表你为所欲为,而是能否让生活、让内心有一个绝对秩序。

在这样一个绝对秩序的指导下,内心平静,生活快乐,没有恐惧,没有幻象。

问:外部世界一定程度的控制,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外部秩序,但为何内心里面的控制就会带来各种躁动?

C:我们在内心里面的控制,它都是想法层面的控制,我要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不应该做什么,我不要做什么。

「我」这个概念总是跟控制在一起,我要控制。

你看,我们的生活里面有多少的场景,都是这些东西,各种的时间管理,也是各种的自我控制,我应该在几点做什么事情,我应该在几点干什么。

我们得看一看「我」控制谁,「我」所控制那个东西,跟「我」究竟有没有差别?

我控制的那个是不是还是自我?我被我自己控制,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自我扰动,好比你的右手跟你的左手扳手腕,这种控制只会让你的内部产生更大的冲突。

在想法上,控制是一个非常方便的概念,非常符合直观的理解。但在事实层面,这种控制带来的问题是反直觉的,不符合想法的直观感觉,但它却是客观存在的。

我能否去过一种内心上没有任何控制的生活?

这不代表自我的无序蔓延,无序扩张,导致各种疯狂的行为,而是能否息止自我,让这一切的自我,让这一切的控制都结束?

问:这里谈到内心没有任何控制,那计划是控制吗?生活中,可能有些事情确实需要提前计划一下,怎么调和二者的关系?

C:你看,如果我非得说,我需要计划什么,可能迫于整个社会的规则,整个的社会环境,我可能需要去计划什么,那能否探讨有没有可能无我的做这些事情?

有没有可能在做这些计划的时候,不去唤醒自我,不去产生任何的控制因素,但你依然可以去执行这些计划,就玩这样一个所谓的游戏,你得试试看。

因为此刻,若我们去想象它,这种控制的场景是非常容易想象的,但我们能否去亲身的实践,去看一看有没有可能没有任何控制的去完成这些事情?

也就是说,有没有可能在无我的环境下,在无我的内心运作下,来完成这些事情。

问:以一种无我的心态,然后去玩处处都是自我的游戏?

C:这意味着一个人得彻底看清,彻底看清这一切,看清自我的危险,自我所带来的各种破坏,看清这个世界的无可奈何,让内心彻底打开,去尝试探索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这种所谓的崭新的生活方式,是内心层面的,未必是你所谓的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是内心能否完全换一种活法?

你看,在这里语言探讨是非常有限的,想象也是极其有限的。

但内心在想法之外,广袤无垠,无边无量,也只有我们尝试去做,这是探索新的可能性的唯一路径,那就是去做,去试。

所以,你看,咱们在呼吸冥想里面去体会放下任何的控制,其实也是去体会放下自我,把各种的想法都晾在一边,去全然的感受呼吸。

在想法之外感受呼吸,觉察想法,不断的回到呼吸上来,没有应该是,也没有应该不是的画面,这整个过程是自然发生的。

这样一个状态的实现和转变,需要每个人去找自己的路径,去探寻可能性。

讲话者告诉你,这100%是可能的,但需要每个人独立的探索,不遵循任何的权威,向内观察,试试看。

好,那以上就是空谈·控制的第二部分,下期再会。

—————

Cico,禅者,内心探索者,正念冥想传播者,曼谛悟思创始人。

微信公众号: Mindiverse

今日头条,知乎,喜马拉雅,Bilibili: 曼谛悟思

网站

https://cn.mindiver.se/

https://clarity.mindiverse.org/

邮箱: hello@mindiver.se

Feb 22, 202111:52
控制 · 1 · 不断回到呼吸,是否在控制,差别在哪里

控制 · 1 · 不断回到呼吸,是否在控制,差别在哪里

大家好,欢迎加入空谈,今天我们来谈谈控制,一个在冥想和生活中,都有诸多影响的话题。内容如下——

【音频】

问:在冥想的时候,我们让觉察一直都在,当有想法浮现的时候,意识到它的出现,但是不和想法交互,还是回到呼吸上来,在这种放松自然的状态下,去感受呼吸。

不断回到呼吸上来,这是一种控制吗?

C:首先咱们得觉察语言所带来的问题,刚才Joyce把这个问题通过语言描述出来,我们无法就语言本身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毫无意义,语言只是一些符号。

当我们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得问问自己:

我实际在冥想中是怎么做的?

而不是通过这句话本身来回答,是或不是控制。

不断的回到呼吸上来,主语是谁?

(正在读的朋友,可以暂停几秒钟,感受一下)

是不是整个机体,整个身体,整个生命体,还是我,那个自我。

当我们在感受呼吸、觉察呼吸的时候,我那个画面究竟还在不在?

你是否已经放掉任何的画面/图像只是去感受呼吸,当想法出现的时候,你的觉察即刻让整个机体又回到了呼吸上来。

语言的描述十分有限,但如果是这样来感受呼吸、观察呼吸、回到呼吸,当我不存在的时候,怎么会有控制呢?

我们得检查一下,冥想是不是这么做的?我是不是还在?

若是我要回到呼吸上来,通过想法让身体回到呼吸上来,这是控制。Cico告诉过我,我应该回到呼吸上来,然后我就回到呼吸上来,这是控制。

因为你没有搞清楚为什么要回到呼吸上来?你只记得有个人告诉过你,应该回到呼吸上来。

从这一点想想你的生活,有多少应该是的画面——哦,谁告诉我应该这么做,哦,我从小被教育应该那么做,不应该这么做,这是赤裸裸的控制,你有没有发现?

当你在做呼吸冥想的时候,没有任何应该是的画面,也没有不应该是的画面,而只是回到呼吸上来。

当我看到了大脑被想法带跑,所带来的各种的问题、挑战,知道这样一个走神的过程,在我的生活中会反复的出现,所带来的各种精神挑战,各种生活问题。

这时候,我深刻知道在做呼吸冥想的过程中,让整个身体、机体不断的回到呼吸上来的重要性。

当整个身体感到回到呼吸上来的重要性的时候,它自然的回到了呼吸上来,就好比你饿的时候,你就会去吃饭。你不需要让别人告诉你,你饿了;你饿了你就感受到了。

这种即刻的行动,不是根据某个画面,根据某个应该是的画面,应该不是的画面,根据某个要求来做。

当一个人根据某个画面应该是、不应该是,根据某些要求,那TA所产生的行为必然是一种控制;因为TA没有意识到为什么要这么做,而只是跟着别人,跟着某些要求,跟着某些权威这么做。

所以,为什么呼吸冥想只是冥想中一个极小的部分,我们应该去理解什么是冥想,去理解各种各样技术后面的本质,而不是根据某些要求,根据某个权威所说的,根据某本书、某个人所说的,来做这个、做那个,那充满了控制。

因为当一个内心被各种应该是、不应该是的画面所劫持的时候,这个内心的自我依然高度活跃着,那这就是控制。

所以你看,语言怎么说是一回事,你怎么做是另外一回事,跟语言没关系。

很多人听到这句话,不断的回到呼吸上来,T既可能充满控制的去做这个事情,也可能是没有任何的控制,来完成这样一个状态的转变,但语言都是一句话。

所以你看,语言不能代表啥,每个人需要自己检查自己,去看看有没有真正的控制。

问:语言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人有没有观察到内心的规律。

当一个人内心是清晰的,TA能把这种清晰投射到这句话上,当一个人内心是困惑的,TA会把这种困惑投射到同样一句话上。

C:没错。

好,这就是空谈·控制的第一部分,从呼吸冥想开始谈控制,下期继续谈控制对世界和内心的影响。

——————————

Cico,禅者,内心探索者,正念冥想传播者,曼谛悟思创始人。

微信公众号: Mindiverse

今日头条,知乎,喜马拉雅,Bilibili: 曼谛悟思

网站

https://cn.mindiver.se/

https://clarity.mindiverse.org/

邮箱: hello@mindiver.se

Feb 22, 202109:19
“民主”和“自由”,仍是自我的躁动

“民主”和“自由”,仍是自我的躁动

音频文稿见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4MDczMjg4Nw==&mid=2247489338&idx=1&sn=979a0c9aa9502cabfd2fcfaae9bb5109&chksm=fd530582ca248c94376e2e31969dc5ca7e314cc9fe291c381ec328b2669b6401bb59fbfb8da7&token=90399791&lang=zh_CN#rd


Cico,禅者,内心探索者,正念冥想传播者,曼谛悟思创始人。


微信公众号: Mindiverse

今日头条,知乎,喜马拉雅,Bilibili: 曼谛悟思

网站 

https://cn.mindiver.se/

https://clarity.mindiverse.org/


邮箱: hello@mindiver.se

Feb 22, 202134:31
在关系中认识自己

在关系中认识自己


Cico,禅者,内心探索者,正念冥想传播者,曼谛悟思基金会创始人。


微信公众号: Mindiverse

今日头条,知乎,喜马拉雅,Bilibili: 曼谛悟思

网站 

https://cn.mindiver.se/

https://clarity.mindiverse.org/


邮箱: hello@mindiver.se

Feb 22, 202118:02
关注和觉察 - 2 - 全然关注意味着什么

关注和觉察 - 2 - 全然关注意味着什么

【音频文稿】


问:冥想是一种全知全觉的状态,或者说是全然关注,在这种状态里,有没有一个所谓的关注点呢?这和专心于某处,有什么不同?

C:

在说下面这段话之前,还是给大家一个提醒,现在用文字来描述这个状态,已经变得非常乏力。

每个人要切记,不要被文字带跑,结合自己的体会,来理解这个事情。

首先,关注是存在的。无论是在全然的关注,还是在专注里面,这个关注点——如果用文字来描述的话——是存在的。

但全然的关注和专注是两个非常不一样的状态。

全然的关注是无所不包的,完全接纳的;

而专注意味着排除、排外,要专心,要集中注意力,卯足了劲,要达成什么目标。


全然的关注,

意味着没有任何的排除,

没有任何的抵触、抵抗,

而是让整个身体全知全觉地去感受。

在这个状态里面,也有关注点。


比如说,当我全然关注的时候,

我在感受胸腔的起伏,

偶尔也能听到外面的鸟叫,

或汽车路过的声音,

看似我能够感受到、听到所有这一切,

实际上是我的关注点在快速的切换。


在这种快速的切换里面,

没有任何的抵触,没有任何的排除排外,

这是我们所说的在全知全觉下的关注。


这种关注没有被扭曲,扭曲意味着排除排外,想要让大脑卯住一点,这意味着想法必然介入进来,通过想法的控制,让大脑去关注某一点。

在这个过程中,大脑就会遇到非常大的冲突,让整个心志扰乱,内心也不再平静,为各种的精神挑战埋下了伏笔。


所以你看,回到呼吸冥想里面——

吸气,感受空气进入鼻孔;

呼气,感受空气离开胸腔、鼻孔,

在吸气和呼气交替的瞬间,留意一下短暂的停顿。


你看,在这个过程中,当我们没有控制的时候,没有想法介入的时候,关注点在自然的切换——

吸气、转换、呼气、转换没有任何的控制,没有任何的排除。

所以,当你走神的时候,没问题,回到呼吸上来就可以了,这意味着自然地切换。

走神就走神吧,再自然地切换回来,意味着这是一个完全接纳的环境。

只有在这样一种完全接纳的氛围下,关注点才可以自然的切换,无所不包。


问:好,这就是关于关注和觉察的第二个问题,在全知全觉的关注下,关注点在自然的切换。

说到底,无需刻意做什么。当内心空寂,彻底无为的时候,全然的觉察和合适的关注,会自然发生。

领会这个道理后,忘掉这些文字,让内心恢复空寂。


————


Cico,禅者,内心探索者,正念冥想传播者,曼谛悟思创始人。


微信公众号: Mindiverse

今日头条,知乎,喜马拉雅,Bilibili: 曼谛悟思

网站 

https://cn.mindiver.se/

https://clarity.mindiverse.org/


邮箱: hello@mindiver.se

Feb 22, 202104:57
关注和觉察 - 1 - 关注,没有关注者

关注和觉察 - 1 - 关注,没有关注者

冥想是完全无我的活动,内心只有动作,没有主语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看看关注和觉察。

它们都是在语言之外的,当你清空想法,让内心恢复自然秩序,这一切会自然发生。

言语不是真相,真相不可言语。超越语言,才能触碰真相。


【音频】


问:

正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说,冥想是彻底清空内心,只有身体机能静静地运转,没有任何控制。

同时在曼谛的冥想引导中,经常会提示,放松,身体自然会呼吸,关注身体的感觉

但一说关注,好像就有个“我”在关注,这里有控制的元素吗?怎么理解这个关注?


C:

你看,文字的局限在这里展现得非常明显文字总是能够展现出一种所谓的控制感。

“我”要去清空想法,“我”要不断地回到呼吸上来,这个“我”是什么?

这个需要每个人放掉任何的语言,去体会它。

我们大多数人在使用语言的时候,语言所唤起的自我是非常不经意的事情,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把语言跟自己等同起来了。

所以在使用语言的时候,这种自我的唤起,意味着在理解这些冥想引导的时候,在理解克的话的时候,非常容易产生自我投射。


当以自我投射的方式来理解这些内容的时候,控制就来了。

“哦,清空想法,我得清空想法”,结果那个“我”还在,“我”没有被清空,那清空啥呢?

“哦,我得回到呼吸上来”,这都是出于一种自我投射的理解。

当自我还在的时候,这种理解反而妨碍了一个人去冥想,TA还活在自我所制造的那些幻象里面,意味着那种自我欺骗还在持续着。



问:

就是说当一个人内心自我的回路还在运转着,TA无论读到多么无我的文字,依然是透过自我的滤镜去理解。自我就像一个涂层一样,又附着到了这些文字上面。

C:

没错,包括克有大量的读者,其中有多少人能真正放下自我,去理解这些东西。

自我是个非常细微的东西,你看,在冥想的过程中,去感受它,去清空想法,这些必须是完全无我的举动

但如果我们没法去觉察这些非常细微的自我元素,那冥想可能一开始就走偏了。

无论文字再怎么描述,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投射不息止,那再怎么说也没用。


但反过来,若一个人彻底把各种自我投射抛弃。清空想法,没有一个清空者,让内心所有想法都息止,包括那个“我”。

去感受呼吸,没有感受者;

去回到呼吸,没有回到者。

就是说整个的内心状态没有主语,充满了动作,但没有主语。


问:
这里可不可以换一种表达呢?不是你去空内心,而是内心本来就是空的。
C:

这种表述也非常的好,内心本来就是空的。

所谓去清空想法,不是去控制任何东西导致它消失,而是能够去观察所有想法的升起,而不陷入想法,然后才能看到想法自然的息止。

但凡有任何一点所谓的控制元素,也就那些自我的元素,想法就依然被唤起着、运行着,以某种方式。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刚才这种表述也非常好,但问题是对于刚刚入门的朋友们,能否有这样一个感知,来理解这句话。

这需要每个人都得下功夫去感悟、感触。


我们可以发明出无数漂亮的说法,但都需要每个人去观察内心,抓住本质,任何的说法都变得有意义。

所以你看,当我们去分享和交流这些冥想内容的时候,需要我们双方共同的调整。我们在不断地换表述方式,你也要去感悟、感受、观察自己内心。

任何文字都不是真相,但文字可以指向真相。

所以,文字永远不能变成你的权威,而是需要每个人向内观察,去感受到那个状态,非常细微的状态。

然后回过头来再看文字,“哦,我知道这文字说的什么了”,足矣。

换句话说,文字就像是路标,告诉你往哪走。你会发现,不同的表述都指着一个方向,但是还得靠你自己走过去


问:

好,这就是谈关注和觉察的第一部分,就是关注,完全无我的关注。

下期,咱们接着聊。


————


Cico,禅者,内心探索者,正念冥想传播者,曼谛悟思创始人。


微信公众号: Mindiverse

今日头条,知乎,喜马拉雅,Bilibili: 曼谛悟思

网站 

https://cn.mindiver.se/

https://clarity.mindiverse.org/

邮箱: hello@mindiver.se

Feb 22, 202107:52
人工智能,反作用于人的意识,违背人类伦理(下)

人工智能,反作用于人的意识,违背人类伦理(下)

大家好,今天咱们接着聊「人工智能」。

上集说到了,人工智能是人类机械化思维的一种投射。人总是希望从过去中汲取经验,运用于所谓的未来,其实,只不过是过去的修改版。

这种「过去-经验-未来」的思维惯性,让人类总是活在过去,也就是活在想法中,是人类一切问题的根源。

今天,我们来看看,当人类发明的人工智能,反作用于人类的意识,这意味着什么?


【音频】


问:人工智能是人类机械化思维的产物,它反过来对人的意识和内心有什么影响?

C:这得看人工智能怎么用了,用在什么领域了。

如果人工智能是用来预测天气,可能会方便我们的生活。

但如果人工智能用于更多的商业产品,特别是当下各种的手机应用,在通过算法,给用户推荐内容、推荐产品……这意味着人工智能以这种形式在作用于人的意识。

对于商业公司来说,运用这些算法极大地提高了用户粘性,意味着能有更多的收入。

但我们要看,这个“粘性”是什么?

人工智能还是基于「过去-经验-未来」这样一个思维模式,基于用户过去的信息,不断的推荐内容;

用户基于这些信息,继续使用、阅读、购买等等,进一步加强了这样一个回路,这是我们所说的用户粘性。让人在一个套路里面继续运转,这是商业公司关注的事情。

这意味着什么?

现在每个人都有一部手机,算法基于个人信息进行预测、推荐,意味着每个人都可能被算法套在不同的回路里面。

有个词叫“信息茧房”,每个人接触到的还是过去感兴趣的信息,每个人都活在自己想法的小世界里。

当这种算法精确到每个人,对人类意识产生了更大的影响。让每个人在TA特定的回路里运转着,同时让整个人类分崩离析。

但问题是,每个人这样活着,并不快乐,并不是说没有任何冲突,并不平静,内心烦恼不见得少。

这都是因为我们人类活在想法中,想法及其产物总是机械的,我们在一个个想法的套路里转着,产生隔阂和冲突,这是我们人类所有问题的根本。



问:之前咱们也说过,整个人类的心灵是一体的,所有人类的神经元在一起是一个共同体,如果从整个人类命运的角度来看的话,人工智能对内心的影响意味着什么?特别是现在围绕人工智能的商业势头依然强劲,还在发展。

C:这股商业势头,还是被人类那些想要赚取更多利润的欲望把持着。

欲望也是机械性的,想赚更多的钱,想获得更多的利润,在这个回路里,不停地转。在利润的驱使下,把人工智能用在了人的意识上,导致整个人类的现实分崩离析。

导致人与人之间更加的隔离,因为现实完全不同,但同时每个人都受困于小现实里面,各种的痛苦、麻烦、烦恼层出不穷。

这是对整个人类的损害,这种行为其实不符合人类的伦理



问:人类的伦理是指什么?

C:我们常常认为能够在想法上定义什么是伦理,其实,你没法直接去定义伦理,只能通过是什么,不是什么,来感知什么是伦理。

若非用文字描述,可以这么说,符合伦理意味着,

第一,有利于人类生存;

第二,有利于人类和自然的和谐,这叫符合伦理。

反之,凡是影响人类生存,妨害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事情,都是违背伦理的事情



问:说到这,你会发现,我们对人工智能这个问题的感知,好像发生了一种很大的变化。

在商业语境下,它被包装成了技术进步,某种高大上、非常潮流的东西。

但从内心视角去看它的本质,会发现它彰显了丑陋的人性。

C:人工智能有它的用武之地,但它出现在了不该出现的地方。

之所以能够出现,一定是人类内心的欲望、贪婪所驱使的,去追求利润,追求回报,背后都是自我的元素。

你看,人类的自我活动,也是很机械的。

机械意味着有一个模式,是一个循环,可以重复。这是大家需要去感知的,这种机械性无处不在。

当没有觉的时候,人只有机械性。

但是,人类只要内心有觉察,

任何的回路都会被打破,

任何的习惯都会被打破。

人只要有觉察,才不会过一种机械化的生活。

人有觉,才会解决所有的精神挑战。因为所有的精神挑战,全是来自于这种机械化的生活方式。

当整个人类没有觉,人类的这种机械化思维,意味着自相残害。

追逐利润的人,有TA机械化的思维,然后利用人工智能,这种机械化的方式,来作用于另一些机械化的人的意识。



问:这是人类在经历的轮回。

那一个人怎么去面对这样一个潮流呢?特别是当世界都在追逐这样一个概念,无论是资本,还是普通用户。

C:这种追逐来源于我们人的困惑,对人的生活、生命、生存的困惑。

当我们能够走出这些困惑,看清这个世界,带着觉去生活,你的世界是非常清净的。因为世界就是你的内心世界。

这种觉意味着恢复人的智能。当你有人的智能,你是无法被任何机器所模拟的。



问:我们面对人工智能的时候,也是让它适得其所吗?只在需要的时候用;但在涉及到内心领域,要非常警惕。

C:没错。

当整个人类有觉的时候,我们才会感知到什么是伦理。

什么是应该做的事情,什么是真正对的事情,而不是滥用人工智能,在人的内心领域。

你看,这几年包括抖音、头条,还有国外各种平台,都在用这些算法,来加强个人的推荐,它所带来的问题是非常严峻的。

一方面这种算法的使用,确实带来了很大的利润。但利润究竟是什么?除了是一些数字之外,一些钞票之外,它究竟有什么意义?

都是人类欲望的一种物化。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类真是自造孽。

作为每一个个体,

能否觉察到这一切?

能否走出人工智能的影响?

能否带着觉去生活,不被这些算法所左右?



问:如果“我”能带着觉察生活,这就足够了吗?好像有一种螳臂挡车的感觉。整个车轮滚滚向前,一只螳螂的胳膊,能起多大作用呢?

C:当你觉得这是螳臂挡车的时候,你有没有意识到,你依然还被这些影响着,你才会出现螳臂挡车的感知。

能否让这些影响从你的意识里面彻底消失?

能否让你的世界变得即刻清净?


问:就是说,不论人工智能在做什么,在此刻,在我的当下,它只能待在属于它的小小的角落。

C:没错。

然后从你做起,从每个人做起,即刻发生这种转变,即刻清空你的想法,清空你的这些意识,恢复人的智能。


问:如果说,整个人类的心灵是一体的,我们每个人的觉察,就是整个人类的觉察。

C:只要你有觉,去唤醒别人的觉。

点亮自己,照亮他人。

只要你的世界清静,足矣。

因为你的世界就是内心世界,也就是世界。


问:好,关于人工智能我们就聊到这儿。

C:关于人工智能,本期咱们说了很多,大家一定要超越语言,语言不是我们要说的东西;超越语言,去感受内心的玄机所在。

在此刻观察你自己,这一切终究自然明了。


以上就是本期的空谈,咱们下期再会。



微信公众号: Mindiverse

今日头条,知乎,喜马拉雅,Bilibili: 曼谛悟思

网站 

https://cn.mindiver.se/

https://clarity.mindiverse.org/


邮箱: hello@mindiver.se


Feb 22, 202113:59
人工智能,让人类在经验的套路里,越陷越深(上)

人工智能,让人类在经验的套路里,越陷越深(上)

【微信终稿】

大家好,今天的「空谈」来聊聊人工智能。

这个词很时髦,因为涉及到一些技术知识,它的本质貌似不容易被看清。今天,一起来看看这里在发生什么。



问:Cico,你能先介绍一下,人工智能是什么吗?

C:人工智能其实有很多名字,比如模型识别、机器学习,但「人工智能」这个名字最好听,市场也最喜欢,因为这个名字特别响亮,听起来特别高大上。

这个东西的原理就是,在大量不同个例组成的数据集中,找到一些特定的模型/模式,然后基于这个模型,来对新的个体进行预测,这样一个过程,就是所谓的机器识别/人工智能。

说得更简单一点,人工智能就是基于过去的经验来预测未来。

比如说,很多资讯app,通过你过去的浏览记录,分析你的喜好,给你推送新的内容,因为根据过去的记录,系统预测你会点击。

整个算法还是基于大量的数据/经验。

比如说,人工智能在图像上的应用,它的数据集可能有上百万张、上千万张图片,来训练它。

语音识别也是如此,可能用上千小时、上万小时的声音数据来训练它。



还有些算法号称能自主学习,比如红极一时的AlphaGo(阿尔法狗,谷歌开发的人工智能围棋软件,战胜了围棋世界冠军),看似几乎不基于任何人类数据(AlphaGo Zero),而是自主地积累经验,但是下棋是一个强规则的东西。

强规则意味着套路越多,越容易赢。套路就是玩法。

下棋所动用的脑力,其实也是很机械的,但是这种机械性是很复杂的。虽然很多人总是认为下棋高手是绝顶聪明的。

但下棋总归是想法层面的,想法无论多么复杂,它总是机械的。

想法设计的目的是赢,那出于这个目的,无论这个算法设计再困难,机械性还在。

想法层面,一切都会变得极其复杂,但这无法掩盖想法总是机械性的。

更何况,除了自我炒作,AlphaGo 的意义何在?这跟人的智能无关。



这完全是一种人类思维模式的展现,那就是,“我”通过各种经验去提炼、找到模型。

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人工智能的确有很大的优势,对不对?

比如说,一个人一天能看100张图片,1000张图片,再多就受不了,但是计算机可以通过上千万张图片,来进行学习和训练。人只能有限的获取经验,但计算机理论上可以无限的。

在这一点上,确实人比不上计算机。

但我们得看到背后的思维模式,我们非得从所谓的经验中,去获得模式,然后预测未来吗?

在这种思维模式下,那机器确实要超过人。

但问题是,我们为什么总要基于过去的经验来预测未来?

为什么过去的经验变得如此重要?

或者说,过去为什么变得如此重要?


问:这好像是人的一种思维习惯,觉得吃一堑长一智。

C:但我们注意到没有,我们总是透过过去看未来,总是透过已有的知识来揣测未来,而未来又变成了过去的一部分。

似乎我们总是在这样一个模式中——

过去 - 经验 - 未来。

过去 - 经验 - 未来。

似乎我们总是活在想法中,活在过去。

因为从过去所投射的未来,

依然是过去的一种修改和延伸,

意味着我们这种所谓的“过去-经验-未来”这种模式,

它是一个死循环。


或者说,我们这种生活方式是非常机械的,极其机械的。

机械化,意味着是一种模式,在不断的重复和循环,它可能不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循环,可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但依然是一个循环,大的循环。

在这种模式下,我们认为过去非常重要,认为过去的经验非常有价值,而我们一旦透过过去看未来,意味着未来是过去的投射。

我们从来没有放掉过去,在每一刻去观察一切。

我们总是通过「过去」这样一个透镜,来理解当下,结果当下又变成了过去的一部分。

人就从来没有真正地在当下过。

这种大的一种思维模式,

这种机械化的生活模式,

其实是机器完全可以模仿的。



问:「过去-经验-未来」的模式, 有什么问题呢?为什么放掉过去,去观察当下,这么重要?

C:无论是对一个人来说,还是对我们整个人类来说,过去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经验。

经验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想法,是我们在那一刻神经元的活动所导致的事情。

想法层面,我们才有过去,我们才会有经验。此时此刻,是我们真实存在的时刻。

你没有想法,你也存在于此刻。但你通过想法,你就可以回到过去,以某种形式。


我们整个人类的问题,都是因为活在想法里面,活在过去。

每个人有不同的模式,「过去-经验-未来」这样一个模式。

大家从来没有在此时此刻互相看过对方,不带有任何过往的知识和经验。

我们总是通过知识和经验来投射你,投射我,这造成了人类之间非常大的冲突。

因为只有人活在想法里面的时候,才会有冲突。

而人一旦认为想法重要,认为过去是重要,这种冲突就变得极其重要。

那么各种的所谓仇恨,矛盾,都是因为我们认为重要才会把它当回事。


问:如果一个人或是一个种族,真的能抛掉所有过去,就在此刻去看彼此,此刻是没有什么冲突的,大家都是空白的心,重新开始。

C:对,而且人会活得非常灵活,充满创造力,不再机械。

正是因为我们总是在过去的套路里面,而且我们没有觉察到它。

而我们整个人类的问题都是来源于这种机械化的生活方式,机械化的思维。

想法总是机械的,当人活在想法里面,完全被想法困住,反而失去了人类真正的智能。

问:真正的智能,是指什么?

C:智能意味着我们需要在合适的地方,合适的想;

该想的地方想,不该想的地方不想;

意味着我们能够想,也能够跳出想法,不想,这是智能。

说到这里,你会发现,从语言上去描述智能,非常局限,需要每个人去观察内心,去体会什么是智能。

我们在想法中所描述的智能,只不过是个概念。

能想象的智能不是真正的智能,真正智能是不可想象的,也意味着不可模拟。



问:这种智能和人类在想法里的发明创造,比如说发射宇宙飞船,探索火星,那种智力上的发明创造有什么不同吗?

C:智能是用来解决人类的生存问题,人生存没有智能是不行的,但人不发明火箭,一样可以生存。

我们可以通过想法来构造各种东西,来发明各种东西,可能也不需要所谓的智能。

但我们人要好好的活完这一生,去应对每天各种的挑战,人就需要智能。但人一旦陷入想法,这种智能就不存在了。

人工智能的“智能”,只不过是我们人类在想法里面对智能的一种投射而已。

所以需要每个人去觉察这一点,合理的看待人工智能。



当人工智能反过来作用于人类的意识,会有哪些影响?

咱们下集接着聊。


分享者Cico,内心探索者,禅者,正念冥想传播者。


Feb 22, 202113:26
感知 · 3 · 想法,感知,行动,冥想

感知 · 3 · 想法,感知,行动,冥想


微信公众号: Mindiverse

今日头条,知乎,喜马拉雅,Bilibili: 曼谛悟思

网站 

https://cn.mindiver.se/

https://clarity.mindiverse.org/


邮箱: hello@mindiver.se


Feb 22, 202111:50
感知 · 2 · 执着于想法,会扭曲感知

感知 · 2 · 执着于想法,会扭曲感知


微信公众号: Mindiverse

今日头条,知乎,喜马拉雅,Bilibili: 曼谛悟思

网站 

https://cn.mindiver.se/

https://clarity.mindiverse.org/


邮箱: hello@mindiver.se


Feb 22, 202117:59
感知 · 1 · 内心问题,皆因感知扭曲

感知 · 1 · 内心问题,皆因感知扭曲


微信公众号: Mindiverse

今日头条,知乎,喜马拉雅,Bilibili: 曼谛悟思

网站 

https://cn.mindiver.se/

https://clarity.mindiverse.org/


邮箱: hello@mindiver.se


Feb 22, 202120:58
子女和父母的沟通 - 下

子女和父母的沟通 - 下


微信公众号: Mindiverse

今日头条,知乎,喜马拉雅,Bilibili: 曼谛悟思

网站 

https://cn.mindiver.se/

https://clarity.mindiverse.org/


邮箱: hello@mindiver.se


Feb 22, 202117:30
子女和父母的沟通 - 上

子女和父母的沟通 - 上


微信公众号: Mindiverse

今日头条,知乎,喜马拉雅,Bilibili: 曼谛悟思

网站 

https://cn.mindiver.se/

https://clarity.mindiverse.org/


邮箱: hello@mindiver.se


Feb 22, 202123:37
美国大选 · 一人一票就是民主吗(3/3)

美国大选 · 一人一票就是民主吗(3/3)


微信公众号: Mindiverse

今日头条,知乎,喜马拉雅,Bilibili: 曼谛悟思

网站 

https://cn.mindiver.se/

https://clarity.mindiverse.org/


邮箱: hello@mindiver.se


Feb 22, 202106:25
美国大选 · 为什么那么多人支持特朗普(2/3)

美国大选 · 为什么那么多人支持特朗普(2/3)


微信公众号: Mindiverse

今日头条,知乎,喜马拉雅,Bilibili: 曼谛悟思

网站 

https://cn.mindiver.se/

https://clarity.mindiverse.org/


邮箱: hello@mindiver.se


Feb 22, 202109:22
美国大选 · 想法里的游戏 (1/3)

美国大选 · 想法里的游戏 (1/3)


微信公众号: Mindiverse

今日头条,知乎,喜马拉雅,Bilibili: 曼谛悟思

网站 

https://cn.mindiver.se/

https://clarity.mindiverse.org/

邮箱: hello@mindiver.se

Feb 22, 202103:11
英语 & 中文的两点不同(2/2)

英语 & 中文的两点不同(2/2)

大家好,今天,咱们借着英语的由头,继续谈谈语言,谈谈内心。

首推音频,另附文稿 ——


C:这里可以简单说下,中文和英文的差别。

英文词汇量很大,表达非常细致,因为英语在过去几百年的殖民历史中,吸纳了不同文化的表达和词汇。

中文就没那么多细,但这不代表中文表达不丰富,而是中文有一种特定的含蓄。


比如说「快乐」,在中文里面,快乐包含了很多种不同的情绪,也没人分得清,这是哪种快乐。

很多时候不需要分清,但很多时候的确得知道它们的区别,这时候中文就比较麻烦了,咱们得想法设法让它们有所区分。

英语的好处是表达更丰富细致,比如,英语里面有两个词,一个叫pleasure,一个叫joy,乍看起来,两个词都跟快乐、高兴差不多。

但如果我们去理解内心的规律的话,你会发现joy和pleasure是两个非常不一样的状态。


当我们说pleasure的时候,可以翻译成愉悦,指代的是一种通过想法所唤起的一种高兴的状态,一种所谓的积极的状态,叫做pleasure。

Joy,我们翻译成喜悦,它是一种跟想法没有任何关系的状态。感到欢喜,但这种欢喜跟想法无关。

或者说,打游戏、看电影、看小说,从那里边汲取的快乐是pleasure,但是像庄子说的「子非鱼焉知鱼之乐」,那些在想法之外的自在快乐叫作joy。


由于我们在中文里面,没有对这样两种状态作出区分,所以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两个天壤之别的状态,把它都混淆为快乐。



这只是一个例子,中文和英文的不同,还有第二个方面。

在英文世界,人都特别善于表达,表达是一种共同的习惯。

大家的生活都是基于一种表达,你需要声明出来,这个也是跟自我元素紧密相连,大家都得声张。


但你看语言的声张作用,它往往会带来矛盾和冲突。

你一旦去声明什么,实际上就制造了一个分裂,一个划分——这块地是我的,别动;那个人说,那块地是我的,你也别动。

在英语的文化和政治里面,都是各种的声明,也恰好英语语言非常得细致,所以会有各种所谓的声明,也极其容易制造各种的划分,相反在中文里面这就很少。

中文不是一种特别擅长声张的语言。

在英语世界,大家都是去表达声张,但越表达,矛盾越多,也带来问题。


J:英文世界爱声张,这个和欧美国家的法律、合同都制定得特别细致,有关系吗?

C:有关系,非常强的关系。但至于是谁鸡生蛋还是蛋生鸡,咱不谈论, 实际上整个欧美文化是完全一体的。



J:那你整天和英文打交道,每天都会碰到各种唤起自我的元素,怎么应对呢?

C: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在不断地修正自己和英文的关系,意味着每天每刻在跟别人使用英语的时候,都在觉察,不要让I 和 Cico等同起来。

知道当我在说I 的时候,它是一个文字游戏。

当你知道语言是怎么回事之后,这个觉就来了。


你知道如何学英语,而自我不被唤起,但在现实环境下还是很有挑战的。

第一个大家学英语,很多人都有一个非常强的目的,真正学英语是为了一种乐趣的人不多。

这里不是说不去学英语,反而如果你能通过学英语,去深刻体会自我,体会这些问题,那未必是坏事,它反而能够帮助你更好的理解内心世界。

说到这里,不是说要学还是不要学,而是我们能否先看清这一切,然后带着觉察去使用语言,包括中文。


当我们不带觉察去使用中文的时候,也必然会被英文所带跑。

语言,只是我们大脑中非常小的一部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语言有它的位置,但语言不是全部,语言有它的局限。



J:说到这,关于我们和英语、和中文之间的关系,可能每个人心中也有了自己的一个答案了。

今天的空谈也就差不多了,你有什么想要补充的吗?


C:真的要问问自己,学一门外语的目的是什么?

到最后发现各种的外部动机都是「空」。

我可以感谢英语,让我能够感受到那些自我的威力,自我的危害,自我的威慑。从这个过程中,我能够更加细致地去观察内心,鉴别那些非常细微的状态。

但这个究竟跟英语有没有关系?真的不好说。


即使你不学英语,你未必观察不到这些状态。


所以,对于那些想学英语的人来说,去学,但不要让任何的外部动机来劫持你,让你看不到这些东西的本质。

对于那些不学英语的人来说,只要我们认清了语言的本质,我们依然能够去感悟内心世界的规律,去理解内心,也不缺什么。


只要每个人能够看清这一切,学还是不学,就不那么重要了。

无论学还是不学,能否带着觉察去理解我们的人生?语言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让它在合适的位置发挥它的作用,不要让它在不合适的位置发挥不应该有的作用,也就是适得其所。


好,关于学英语,咱们就聊到这,我们下期再会。


————


微信公众号: Mindiverse

今日头条,知乎,喜马拉雅,Bilibili: 曼谛悟思

网站 

https://cn.mindiver.se/

https://clarity.mindiverse.org/

邮箱: hello@mindiver.se

Feb 22, 202109:12
英语 & 觉察其中的自我元素(1/2)

英语 & 觉察其中的自我元素(1/2)

大家好,欢迎打开空谈,今天,我们来聊聊英语学习。首推音频,另附文稿  

【空谈 · 英语学习】


J:今天我们来聊聊学英语。


中国人学英语的热情,特别高涨。几岁的小孩就开始英语启蒙,一路学到大学,到了二三十岁继续学,很多人想把英语学好,和更大的世界发生连接。

今天我们要来说一说,学英语路上的“坑”,或者说是如果不去觉察,学英语也会对内心产生不太合适的影响。


C:英语是一个自我元素非常强的语言。


回想过去这么多年,在学习和使用英语的时候,英语中那些自我元素对自己的影响非常非常大,而且那些因素也是后来一直在觉察,去体会、去抛除的东西。


在中国,大部分学习英语的朋友,都是为了个人利益考虑,而恰好英语中的自我元素和学习英语的个人动机完美结合,迸发出一种强劲的学习动力。


但有多少人去觉察到这背后的问题?有多少人能够体会到英语中的自我元素对内心的影响?


J:英语里的自我元素是指什么,能举几个例子吗?


C:你看,英语中「I / 我」是大写的,而且是最常用的一个代词。


我想要,我将要,我应该,我是,我要变成什么……一切都是围绕着「I」来进行的。


这些自我元素到处都是。比如说,最近美国大选,两个总统候选人在第二场辩论的时候,主持人说了这么一句话, I want you to speak directly……(我想让你直接回答), 这里也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像这样的例子到处都是。


大部分中国人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所接触到的英文材料,也充满了各种自我元素。


我们很少有机会找到真正干净的英文来学习英文,「干净」是指没有那么多非常丑陋的自我元素的文章、材料、文本。


我们所能够接触到的那些材料,都充满了各种自我,包括《纽约时报》、《经济学人》,各种英文小说,多了去了。


很多人在学习英文的过程中,还会对西方文化充满了崇拜,也恰好是因为这些自我元素被唤起之后,能够跟西方的那些自我元素产生共鸣,结果对西方的文化更加崇拜,这些东西非常的细微,非常的隐晦。


只有当一个人能觉察到自我之后,再去读这些英文材料,才能更容易发现这里的自我元素。


因为我们大部分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去觉察自我,但同时每天却经受着自我带来的各种问题、精神冲突和挑战。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英文世界充满了自我元素,同时学英语的人又是为了个人利益,这两股力量卯在一起,那真是能量无限。


所以,如果我们没有觉察,那这个学习过程,可能是我们不断扩大和累积自我的过程;但或许也是通过这个过程,我们能够深刻体会到自我所带来的烦恼。



J:很多人在学英语的时候,脑海中有一个很强的「应该是什么」的画面,口音要完美,表达要地道……我们总是「想要怎样」的思维习惯,又投射到了英语学习上。


C:这就带来了一种非常大的幻想,在欺骗自己。


咱们在过去谈语言的节目里面,说过语言是怎么回事,是我们内心的一种状态到符号的投射。


你要真把语言说得那么地道,所谓的标准,那你得变成那种状态的人,而不仅仅是发音像欧美人,而是你的整个思维回路要变成那样子。

但问题是——

你为什么要变成那样子?

那个状态就比此刻的你更好吗?

你对此刻的现状不满吗?

J:这里好像确实有一些判断和分别心,觉得那样似乎更能融入欧美社会。(融入是个幻象,关于这个问题,以后有机会再谈。)

C:因为你还没有体会到那些极其丑陋的、极其险恶的自我因素。

此刻,当你在学英语的时候,那种幻象一直在劫持着你,那种能够自由流利地表达的想象,本身就充满了自我元素,类似一种自恋情结,让自己觉得很舒服。

哎呀,我可以自由表达,我可以说得非常纯正;但却体会不到自我所带来那些破坏和问题,因为你还没有变成那样子。

所以,「想要学好英语」和「正在使用英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状态。


当你想要学好英语的时候,你必然被某些幻想所劫持着,你想要变成那样子,因为想要变成那种状态;但你正在使用英语,是你在体会那种状态。

「你想象的那种状态」和「你体会的状态」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就像「我想着我幸福」和「我幸福」是两码事,是一样的。

如果你能够体会到使用中文的感觉,你知道你和中文的关系是怎样的,那你就知道了英文和你的关系将会是怎样的?


什么叫做体会到中文的状态呢?意味着你要有觉,要意识到中文和你的关系是什么。


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把「中文」跟「思维」简单地等同起来了。

我们整个的思维方式完全基于语言,在这种场景下,人没有任何的觉察,没有任何对语言的觉察,人会认为TA说什么就是什么,这样我们就无法去体会中文语言,因为我们认为中文和自己是等同的。


语言只是大脑当中一小部分活跃的神经回路,就是那么一小点点,但是当它活跃起来的时候,我们就把整个的大脑和这一小部分的语言画了等号。

然后我们用这样的状态说出去之后,另外一些人如果也没有理解语言的本质,然后也认为这一小点点代表了整个对方。


语言当中的交流者,无论是发出者还是接受者,都要意识到语言只是人整个思维当中的一点点,这就是觉察。


这样你就改变了对英语的认知。而不是被某种幻象所劫持着,想要说成什么样子,而是你要看清英语的现实,就这样子。


即便我们学了英语,英语在我们的思维中也只占那么一点点的位置,或者说压根就不重要,该用的时候用,不该用的时候就不用。


在你的心理上,在你的内心世界里面,英语压根就不重要,没有任何位置,中文也是一样,一点都不重要。


但如果你让语言进入到你的内心世界,就像我们现在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一样,问题就摆在这里。

好,以上就是谈英语学习的第一部分,明天咱们接着聊 ~

Feb 22, 202111:02
真正的教育 · 点亮自性之光(2/2)

真正的教育 · 点亮自性之光(2/2)

原文链接

微信公众号:Mindiverse

邮箱:hello@mindiver.se

YouTube 频道:http://url.mindiver.se/youtube

Feb 20, 202112:56
真正的教育 · 让内心有序(1/2)

真正的教育 · 让内心有序(1/2)

原文链接

微信公众号:Mindiverse

邮箱:hello@mindiver.se

YouTube 频道:http://url.mindiver.se/youtube

Feb 20, 202120:38
同性恋 · 接受自己(3/3)

同性恋 · 接受自己(3/3)

原文链接

微信公众号:Mindiverse

邮箱:hello@mindiver.se

YouTube 频道:http://url.mindiver.se/youtube

Feb 20, 2021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