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别即种姓
为什么我们明明生活在2022年的现代世界,却依然会看到那么多华人女性热衷于做大婆、打小三和追男宝?为什么单身女性无论多么成功,她的母父却总是要催婚催育,而且宁愿听没受过教育的小区里老头儿的话而不是她的话?
在美国研究社会学的 @少女大狮仔 说,如果你是一个年轻的女权主义者,你需要了解一个儒家社会的基本特征:儒家社会有一套等级森严的性别权力制度,它和印度的种姓制度非常相似,而单身女性在这个等级体系里位于最低端,类似于印度种姓制度里的贱民。
大婆教的信徒们打小三追男宝,其实就是在追求在这个强大的种姓制度里,爬上更高的位置。
这个种姓制度里有自己有效的奖惩体系,服从者可以在本种姓阶层里获得提升,有时甚至只是身份荣誉感的提升。而挑战高级种姓、颠覆种姓阶级,代价太大,所以服从秩序更有诱惑力。不服从的人可能会损失利益和资源,比如领导不喜欢太能干的单女,或者她们会被家族孤立,以及维权得不到社会支持等等。
人不仅是经济动物,也是精神动物。有时候,对荣誉地位的追求,甚至会愿意伤害身体和牺牲生命。
大狮仔作客海马星球,一起拆解了一下性别种姓制度,以及如何营造一个小环境,来让自己的心境游离于种姓制度之外。我们还浅聊了一下分离主义、废话三摩地、如何善待自己的身体的话题。
关键词:
马克思的阶级理论 vs 马克斯.韦伯的身份体系概念
扁平粒子化的自由女权
Libfem(自由女权)vs Radfem(激进女权)
分离主义
废话三摩地
两篇文章:
《保护你的大乖》https://weibo.com/5874683697/L3RP5ob0X
《性别即种姓》
@少女大狮仔
1 本土女权讨论里的确缺乏一个交叉视角,不是阶级,阶级这个维层在本国被滥用在许多不合适的情景下,而status,韦伯语境里说的status,却没有得到充分的讨论。这个词没有太好的中文翻译,姑且称之为,身份。一种比较极端的身份系统是种姓制度。是的,在中国,性别接近于一种种姓制度。
2 缺乏这个向度,扁平粒子化的自由女权就不能理解为啥radfem群体和婚女/男宝妈之类的女性群体之间存在张力,会认为radfem"不包容",“社达”,”“禁欲”,阿巴阿巴阿巴。radfem群体中有些人也会把自己对婚女/男宝妈的反感用“媚男”这种语汇包装起来,进一步坐实了“禁欲向”的指控。
3 同样,对主妇的讨论也很撕裂,一群高阶级主妇觉得你们工薪单女自己都累得头秃还有什么资格嘲笑我们?另外一群人则指责工薪单女过于经济优越,理由是有些底层女性没有不婚嫁的privilege。那么主妇到底是经济弱势还是经济强势呢?这正是阶级分析的不足之处。
4 在本土,和性别问题交织最深的并非经济,而是身份体系(status groups)。要知道,在女权意识萌发之前,本土就存在着一个非常详尽,非常具体的,渗透到方方面面的社会排序体系。这个体系中,男性通过社会竞争获得排序,而女性通过"对男性的依附"来获得排序。这就是主流大婆教的由来。大婆教的受众不一定每个都有激活的大婆身份,可以是目前未婚的,和已婚男保有情感关系想挤进排序系统的,各种人群。她们的共同之处是,认同这个社会排序系统,并积极地在这个系统中往上游攀爬。这与她们的经济阶级无关,经济地位也不一定是她们的目标,荣誉才是。晋升路线是:婢-妾-妻-生育妻-生育有儿妻。虽然看着很可怜,但在古代,这的确是女性获得排序和较高排序的唯一通道。这也是绝对的主流,看最流行的女频幻想文便知。
5 在这个系统中,不婚女呢?没有排序。近似不可接触者。或者,等同于最低等级的,婢,妾。不论是父权男还是父权女是这样看待不婚女的,“潜在的小三,福利🐔”。
6 很多自由女权一边抱怨被家长被亲戚被“好心同事”催婚,一边又看不惯radfem对婚女的攻击性。十个libfem八个玉玉,正是因为对这个既有的社会排序系统缺乏觉照,觉得所有人都在跟你"过不去"。要知道,“权力”的定义就是,强迫他人改变意志的能力。你们之所以会觉得被催婚话语打扰,正是因为,你感觉到,别人在试图改变你的意志。但是,你又被浮皮潦草的"女性共同体"话语迷惑,没有意识到,对方虽然是个疲惫的已婚有宝妈,甚至可能没你有钱,但在对你催婚时,却正在行使她在这个旧有的社会排序体系里获得的权力。你从性别思考,从阶级思考,都会觉得她是弱者。甚至有人反击时,你还会维护她,因为你觉得她是弱者。
7 指令性语言总是从权力高位流向权力低位。不管你怎么看(相信在你眼里大家都是平等的粒子),在对方眼里,你是排序在她之下的,所以她可以“名正言顺”地对你进行规劝。这既可以说是一种打压,也可以说是一种善意。毕竟你是她朋友,她希望你也能在这个系统中攀爬一番,抵达像她那样疲惫而荣耀的所在。而你却只觉得她是受害者,只是自己心烦意乱着。
8 目前,radfem对婚女/已婚有宝妈的反感,还主要是出于一种本能的回击。她们只是本能地觉得,在面对radfem时,婚女/已婚有宝妈的战斗力出奇地强悍,和她们日常羸弱、受害、奉献、大爱的公众形象完全不符。
9 有些radfem认为,是她们太爱男厌女了。我不这么看。她们的丈夫和孩子未必真能感受到什么爱。她们只是在维护“正统秩序”,也就是说,你们这群连“婢、妾”都算不上的女人,你们这些社会排序远远在她之下的人,有什么资格造反?她们不愿意失去这点权力。在传统排序体系里,女性的已婚正妻身份给予她们一种“类男”的身份(约等于3/4个男吧),已婚正妻夫未死有多子则属于“多子多福”级别,“已婚正妻有多子且儿子上哈佛当医生律师”则相当于封诰命了。丧偶式育儿是可忍受的,偶的作用是把她们锚定在这个体系里。
10 所有说得出口的炫耀,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排序。在传统排序体系里,男性很少炫耀自己的已婚身份,因为男性并不通过婚姻获得排序资格和排序的上升。男性可能会炫耀自己有婚外年轻貌美的女友(婢,妾..),可能会炫耀自己的经济地位,社会职位,这与他们内部的排序有关。
11 这个社会进步了,又好像没进步……
12 社会进步的好处在于,排序系统变多了,对不认同这套排序的人来说,这种排序就是个笑话。不同气者不相求。
13 我不认为所有已婚者都是认同这套排序的,毕竟生命轨迹存在一些偶然性,社会发展也存在一些惯性。但是所有会为“婚女”这个身份而战的,基本上都是认同这个排序的。在我看来,是否已婚,是否有子,在目前这个社会阶段,相当于你家是不是有个橙色的椅子套。
没有人会因为自己有个橙色的椅子套而规劝别人也去买一个。
没有人会不停地炫耀自己的橙色椅子套。
没有人会恭喜别人购买了一个橙色椅子套。
除非你在这个橙色的椅子套上附着了太多太多尊严,身份感,阶层意识。那么被喷也是很正常的。
14 社会就像一个千层饼。每个人所处的时空都不同。
#radfem笔记#
1月9日 08:01 来自 微博 weibo.com 已编辑
01:43:46
April 23, 2022

加拿大冰川上的黄金
尾巴是一个南方城市普通家庭里的普通女孩,她从小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什么概念,对成人世界也没有什么概念。
但是散漫的童年和少女时代,却让她养成了坚决、自由、自主的性格。大学毕业后,她意识到自己不能忍受东亚社会的等级文化和厌女,“我想要堂堂正正(对不公的话语)怼回去的权利,我想要怼回去的时候,只要我有理,我不被惩罚的权利,这是我应得的。”她开始找办法去探求更自由的生活。
她想法申请到了新西兰打工的签证,一年的新西兰工作和旅行,让她确信了自己想要在什么环境里生活。于是她去往加拿大,重新开始学业,灵活调整了自己的学业,找到了自己的落脚点。
现在,她在加拿大冰川顶上的黄金矿里成了一名黄金矿工作者,在这里,她的工作是鉴定矿石成分,帮助公司找到黄金矿脉的走向。与此同时,她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的黄金矿脉——自由、自足和有尊严的生活。
01:22:40
March 12, 2022

别怂,做个母老虎
这是个混账的时代,这也是一个觉醒的时代。徐州被锁在破屋、寒冬里身着单衣并且生育至少8个孩子的“疯女人”,让千万未曾直视这些黑暗现实的中国女性震惊和害怕、也让她们愤怒和躁动,想要帮助受害的同族,也想要寻找自处和自救的方式。
被现实和虚拟的铁链拴住脖子的她们,在互联网上发出集体的怒吼。
春节前,受由新书店的“深夜书店”播客之邀,海马星球再次跟由新书店合作了一期节目,聊聊默克尔的政治经验,为什么我们要克服男权给我们的“怂”,以及个体在绝望的时刻如何通过互助联结来自处、寻找希望。
01:15:33
February 13, 2022

向微博女权致敬
在2022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一个小品节目里,男医生跟女护士争援外的名额时说:“因为你漂亮,病人都看你去了,哪还有人看病?”
在中文媒体上,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还只是其次,对女性带着性意味和贬低其能力的羞辱,以及这类颠倒事实(抗疫医疗队伍绝大部分是女性医护人员)的叙事,才是让觉醒的女权主义者无比愤怒的理由。而这样的事情,已经在她们眼前发生了无数次。
海马星球邀请了长期在微博上战斗的女权主义博主小莉,一起回顾了过去4年里中文女权主义者们在微博上针对男权叙事的重要战斗。从米兔运动的姐妹联结互助,到抗住试图让代孕合法化的舆论攻势;从“婚姻就是合法代孕”这个概念的普及,到抢夺共青团在武汉疫情期间推广的虚拟人物“江山娇”来为女性真实的艰辛处境代言;从坚持反击男权叙事对女性的污名化和扭曲历史,到去中心化的女性运动带来的希望。
在这个过程里,审查机制不断在抹去真实的历史和发声,而她们就像在流沙上建塔,奇迹般地为一些重要的女权议题垒起了共识的地基。
这个过程里,她们有默契无私的合作,也有各自观念不同的争执,但是她们坚韧的战斗,是我们时代的一首史诗。
本期封面设计:蓝枭Niki
01:52:48
February 04, 2022

人生是冒险游戏 让我们自己编写代码
2021年最后一天,海马星球给大家奉上新年祝福:跟在新加坡的@月半女史聊女性的人生冒险。
月半曾是完美的“别人家的孩子”,从复旦到哈佛全奖学生,从日本到新加坡,她给我们讲述了自己如何从粉红色泡沫中走入男权社会,被“分分钟教做人”的经历,以及如何从沉迷恋爱脑,一步步发现了恋爱背后大脑的化学机制和男权之下爱情的贫瘠。
这些经历开启了她的女权视角,也让她跳出了“好孩子”的惯性轨道,意识到人生是一个冒险游戏,而如何编写它的代码,权力在自己手中。
我们还谈论了女性联结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以及如何进行自我管理的简单原则。
部分书籍和关键词
佛吉尼亚.伍尔夫《一个人的房间》
桑德伯格《向前一步》
英国电影《银河漫游客搭车指南》
2015年东京电通公司女职员自杀案件
一些让人幸福的激素名称:多巴胺、内啡肽
01:41:43
December 31, 2021

在东亚让女性主义薪火相传
上野千鹤子,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日本战后70年最有影响力的女性学者,最近在中国出了一本很有趣的书《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这本书跟上野此前《厌女》、《父权与资本主义》这些略有阅读难度的学术书籍截然不同,《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是两代日本女性的对话,配了很多漫画插图,形式亲和有趣。但对谈的内容依然很有穿透性,嬉笑怒骂,彼此启发和确认。这是国内读者第一次看到上野的私人经历,比如作为上一代的单身女性,她在生活和事业里需要面对哪些质疑和压力。
对话里提到的“有毒的母亲”、日本长子在家庭里的优越地位、“私愤”在运动里的真正作用、“改变一个人“是否可行等内容,都会让中国乃至全球女性找到共鸣。
海马星球请来了这本书的中文版策划出版人陈希颖(也是伊藤诗织《黑箱:日本之耻》中文版策划出版人),一起谈了这本书对自己的启发,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一代代人之间,让女性主义薪火相传。
本期封面设计:蓝枭Niki
部分书名、讲话和关键词
伊藤诗织《黑箱:日本之耻》
2019年上野千鹤子东京大学入学典礼讲话(全文链接: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102192)
上野成立的监督组织:Women’s Action Network妇女行动网络
《在东京大学与上野千鹤子学吵架》(尚无中文版)
上野千鹤子《为了活下去的思想》(明年中文版出版)
57:54
November 29, 2021

科学地消解恋爱脑
恋爱脑,是男权社会里女性专属的问题,它是从女性出生开始,就被反复烙在她精神上的印记,是通过整个文化、社会、家庭乃至职场对女性软硬兼施的灌注,造就的不切实际的期许。恋爱脑不仅分散和削弱她们发展自我潜能的力量,也带来很多实际的风险。摆脱恋爱脑,对每一个女性来说,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本期海马星球请到专事风险评估的专家如如,请她大致分享了如何用模块化管理、博弈论、风险评估等知识,重塑自己的思维,消解恋爱脑,最大可能地避免风险。并在现实允许的条件下,灵活地满足自己的需求。
本期封面设计:蓝枭Niki
本期关键词:
模块化管理
博弈论
风险评估
01:09:34
November 03, 2021

如何在德国重塑自己
几年前,Ashley(心怡)来到德国,开始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时,她没有想到自己会面临那么多具体的困难。
这些困难有的是技术性的,很好解决,比如如何面对官僚机构,但更难解决的,是在一个异质文化带来的真空里,一个东亚女孩子忽然要面对自己从小被打压的自足和自恋,不得不从零开始,重建健康的心理基础。
本期海马星球里,Ashley讲述了她作为一个留学生,如何在德国逐步克服困难,适应并塑造了师生关系、友谊和亲密关系的经历。
本期提到的播客与书籍:
播客:放晴早安
约瑟夫·海勒《22条军规》
玛丽比尔德《女性与权力》
弗洛姆《爱的艺术》
01:06:24
September 24, 2021

杀不死我的让我更强大
在13岁那年的年夜,Maya,一个海边城市的小姑娘,被常年“内战”的父母再次不负责任地赶出了家门。她茫然无助地走到海边,在海水淹没她之前,给好友打了一个电话。仿佛冥冥中的安排,小朋友的一句话触动了她,让她又一步步回头走上了岸。
在暴力和冷漠的家庭里长大的Maya,侥幸生存了下来。后来,她以全部热烈的生命力,拥抱了命运给她的每一点机会,奋力走上了内心的海岸,主宰了自己的身体和灵魂。
在上一代普遍遭遇创伤、对心理学无知的父母羽翼下长大,Maya的故事在中国家庭里,非常普遍,但她曲曲折折一路狂奔,写下了独属于自己的诗篇,希望她的故事能给海马星球的听众带来温暖和启发。
关键词:
弑(shi,第四声)父:参见古希腊俄狄浦斯的神话。俄狄浦斯是希腊神话中底比斯的国王,是波塞冬六世孙,阿革诺耳五世孙,卡德摩斯玄孙, 波吕多洛斯曾孙,国王拉布达科斯孙,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卡斯忒的儿子。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在西方文学传统中,俄狄浦斯的“弑父”,成了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摆脱父亲的精神压迫和控制的代名词。
本期插画鸣谢:蓝枭Niki
01:18:11
August 24, 2021

反家暴法五周年:我们走到了哪一步?
在“反对家庭暴力”这个词汇已经相当为大众熟知的今天,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理念的普及,要感谢一群来自不同行业的职业女性。她们在1995年的北京相聚,开启了中国反家暴事业。
反家暴先驱们花了近20年时间,坚韧、灵活、机智地争取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把反家暴培训推行到了中国各地和各个层级,也促成了2016年3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的中国反家庭暴力法。
反家暴法实施迄今已经五周年,它到底给社会带来了哪些变化?它的参与者如何看待反家暴运动的果实?
海马星球请到了当年参与中国反家暴运动的发起者之一、北京为平妇女权益机构负责人,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冯媛,请她回顾了这个运动的起源,评价了反家暴运动迄今的成果,以及她20多年来投身这个事业的动力来源。
本期推荐书籍:
《桶川跟踪狂杀人案》
其他关键词:
日本《跟踪骚扰行为规范法》
猪野诗织:桶川跟踪狂杀人案受害者
冯媛:北京为平妇女权益机构负责人,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
程明侠:中国反家庭暴力网络创世人之一
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
1996年长沙高楼抛妻案
明星张默家暴女友案
各地部分提供家暴受害者支持的机构:
卫平妇女支持热线:15117905157
鹏欣家庭暴力防护中心
深圳福田区维德法律服务中心
千千律师事务所
源众反家暴中心
51:23
July 29, 2021

女人发现自己的领导力,要经历些什么?
在世界的不同角落里,越来越多的女性似乎正在击破玻璃天花板。比如过去5年里,伦敦金融时报100指数(富时指数)公司的董事会成员里,女性增加了50%,目前,在350家顶级英国公司的董事会里,女性占据了1/3。
但是,全球领先大企业和机构的领导者,依然以男性为主,道路依然漫长。在女性成为领导者的路上,她们先要意识到自己从小被灌输的跟随习惯,相信自己的领导力,然后,克服很多外在的歧视和障碍,而这些障碍往往是隐形的。这样的遭遇,即便是那些看起来非常强悍的女性,也并不能幸免。
海马星球邀请到连界创新&由新书店首席内容官程明霞和新跃读首席内容官马一萌,分享交流了自己的职业成长经历。程明霞分享了自己在《经济观察报》作为记者、在腾讯研究院做院长助理和前《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副主编的观察和经验,而马一萌则讲述了她在迪拜的女性意识觉醒、在由新书店的女性环境里肆意成长的故事。
01:16:23
June 24, 2021

让我们来聊聊谈判(下)
学习谈判的技能,对女性拓展空间、争取资源、发展潜能和力量至关重要。而女性在谈判方面,其实有着天然和后天培训的优势。但在谈判时,长期被厌女文化压抑的女性,也需要学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需求,坚定地维护边界和底线,并且学会赞许自己,不要贬低和打击自己。
参考书目:
克里斯.沃斯《强势谈判》
玛莎·斯托特《小心,无良是一种病》(《当良知沉睡》)
罗宾·斯特恩《煤气灯效应》
杰克森·麦肯锡《如何不喜欢一个人》
核心知识点:
问问题:拖延时间、猜测对方的意图和感受、寻求共情、请对方提出解决方案
说不的时候,如何避免说“不”字
不要怕对方说不
找到所有有否决权的人
确保对方说的是真正的“好的”
让对方跟自己竞价
一切死线都是活的 vs 保证对方知道你的死线
避免情绪失控
48:52
June 14, 2021

让我们来聊聊谈判(上)
谈判是灵长类动物的日常生存技能,从黑猩猩们之间交换食物协调角色,到人类的衣食住行各种社会活动,无不充满了谈判。
在今日社会里,女性虽然相比过去有了很多空间,但这些空间并不会铁定得到保障,它随时可能因为经济下行或者社会变化而缩小。学习谈判的技能,对女性拓展空间、争取资源、发展潜能和力量至关重要。而女性在谈判方面,其实有着天然和后天培训的优势。女性想要学习强势谈判,只需要训练自己的杏仁核,去除一些本能障碍和心理枷锁,就会解放自己的小宇宙。
本期海马星球是第一期由主播独自录制的读书和经验分享,没有嘉宾。关于谈判,这是上期内容,欢迎留言反馈。
参考书目:
克里斯·沃斯《强势谈判》
关键词:
训练杏仁核
数据调研准备
了解你的谈判对手:类型、底线、爱好等等
拉近距离:准确、多次地称呼对方;镜像重复;技巧性共情
耐心聆听和交流:7-38-55信息传递原则;午夜DJ之声;贴(情绪)标签
56:37
May 25, 2021

一个亚裔女性是如何成为米其林摘星女主厨的
如果你看过安东尼·伯尔顿那本全球畅销的《厨师之旅》,你就会知道,餐厅厨房是战场。在这里,厨师们冒着危险辛苦地工作,在高温器材、刀具和脾气暴躁、很难对付的同行之中,尽可能镇静地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做出迷人的美食,为人们提供快乐和慰藉。
传统后厨是男性的战场,但在今天,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其中,不仅在为食物贡献新的想象,也在润物细无声地改变后厨的文化。本期海马星球跟拉面说合作,采访了中国大陆第一位米其林摘星女主厨谭绮文,以及拉面说的产品经理徐梦雅,两位都是从建筑专业转入食品相关行业的优秀女性。
在节目里,绮文详尽坦诚地讲述了她充满激情的厨师之路,她如何以1米55的身高,在高大的加拿大灶台上扛起巨大的汤锅、爬上台子取到够不着的工具,在近50度高温的拥挤的香港后厨里,学习成为主厨的技能,然后在受任来到上海,为Bo Shanghai餐厅摘下米其林一星,成为中国大陆首位米其林摘星女主厨。
梦雅也简单分享了她的职业经历,并详细介绍了她如何策划寻找女性厨师,如何与绮文联合制作出一款可口的羊肚菌花胶鸡汤拉面的过程,一个女性合作互助的快乐故事。
这是海马星球首期商业合作节目,由此产生的收入将大部分捐给国内促进女性权益的公益机构。
节目中提到的相关书籍、餐厅和人物名字
书籍:
安东尼·伯尔顿《厨师之旅》《厨室机密》
餐厅:
El Bulli: 米其林三星餐厅,分子料理餐厅,西班牙Roses
Bo Innovation:米其林三星餐厅,香港
Bo Shanghai:米其林一星餐厅,上海
Obscura:谭绮文创立的餐,上海
Noma:米其林二星餐厅,哥本哈根
人物:
Bo Innovation餐厅主理人梁经伦,米其林三星主厨
Obscura联合主厨王思鸣,也是谭绮文的人生伴侣
2015 年凯歌香槟亚洲最佳女主厨刘韵琦
著名西餐女主厨邱琼
01:04:39
April 25, 2021

我们什么时候会需要“向下的自由”
我们的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孤独。英国学者Noreena Hertz在2020年出版的《孤独的世纪:在分崩离析的世界里聚集起来》里,发现网络的诞生和80年代以来的新自由主义,显著增加了西方人的孤独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失去了跟人建立关系的能力。而在中国,也有调研发现,绝大部分大城市年轻人感到非常孤独(https://shareapp.cyol.com/cmsfile/News/201904/19/209718.html)。
因为女性在社会中承担了相对更高的压力,她们之中有很多人,每天都在独自应对莫名的恐惧。抛弃暴力家庭独自走天涯的56岁苏敏阿姨,就是在经历漫长的恐惧后,成了全社会女性的反抗符号。然而,她们之中还有很多人,还没有找到反抗或者逃离的路径。
本期海马星球请来了厦门的心理咨询师张春,一起探讨了中国心理咨询领域的性别视角盲点、心理咨询的具体作用、疯癫与文明的关系,以及一对一心理咨询跟公共讨论之间的区别。最重要的是,当压力和孤独变得无法承受,“向下的自由”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播客中提到的一些名词:
一些心理咨询平台:简单心理,壹心理,KY(know yourself)
系统式家庭治疗教科书 《循环提问》
福柯:《疯癫与文明》
古希腊神话中美狄亚的复仇故事
01:22:04
April 05, 2021

年轻女性如何经济独立
在女性获得自主权的过程里,第一道门槛就是经济独立。
本期海马星球再次邀请了微博博主@狂浪大哥、留学生Erika,这次请她来讲述自己是如何一步步到达经济独立的。
我们在网络上看到很多年轻女性,希望接受更高教育却家庭条件不佳,或者希望摆脱原生家庭的暴力和操控,或者希望摆脱家庭催婚催育的压力,又或者脱离了不幸的婚姻,需要自己带着孩子独自生存。
因为原生家庭的各种限制或者问题,年轻女性实现这些需求,从紧迫的自我拯救,到实现更高的追求,都需要经济独立,而经济独立,首先要从乐观和相信自己开始。
Erika原本来自一个宽裕的家庭,但在因为父亲无法接受她的自主意识而引发的剧烈冲突之后,她选择迈向彻底的经济独立。她运用自己学到的一切知识,借助社交媒体和线下社交圈子,挣到了自己的留学学费和生活费。也因此,她幸运地摆脱了消费狂热,也加速拓展了智力和健康。
关键词和故事:
为自己的工作定价
消费物品的边际效应递减
消费经验的持久满足感
像种花一样投资
女性友谊和赚钱
做生产者而不是消费者
时间管理:控制社交媒体时间
德国80岁老太太Ingeborg Mootz“从贫穷的家庭妇女到百万富翁”的故事:
https://www.thebusinesswomanmedia.com/ingeborg-mootz-forex-millionaire/
推荐书籍:
Shoshana Zuboff:《监控资本主义》
本期插画鸣谢:蓝枭Niki
01:28:25
March 05, 2021

一个女性作家为什么在30岁后开始学习格斗
每个女性从小开始,就会被整个社会输送一个幻觉和暗示:找个男人保护你。
但很多女性的成年人生,都会有一个苏醒的时刻,意识到“最可依靠的人是我自己,我要靠自己保护自己和我重视的人”。
无人领取,一位从晋江文学城出发的女性作家,给我们讲述了她这个觉醒的时刻。被宠爱的幼年,培养了她强烈的自尊,使她后来面对不幸的家庭和社会现实,能激起昂扬的斗志。
她挖掘历史上被男性史家有意遮蔽的勇敢女战士、女将领,用小说重构她们的故事,描述女性之间的友谊和爱情;不顾自己的哮喘,学习不同的格斗术,身体力行地保护伴侣和家人;作为心理咨询师,帮助家暴受害者平安摆脱以暴力控制自己的伴侣。
海马星球还和她讨论了对女性外貌审美的父权背景,和女性如何学习格斗术的基本知识。
播客里提及的作品和关键词:
微博号:@倒拔垂杨柳的佛系恶人(已不存在)、@W瑜伽无人领取、@写百合的无人
公众号:杨媛莉
《守宫砂》by 无人领取
平阳昭公主
秦良玉
被男权篡改的中国女性历史
遭遇分手暴力救助
马嘉术
巴西柔术
01:18:48
February 15, 2021

一个微小企业的女性创业者需要面对什么
猫猫是一个微小企业的总经理,她和十多年的好朋友曾经一起创业,现在她在后者的公司里做总经理,整个公司全都是女性。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女性在参与创业,把握自己的机会和命运。据全国妇联的统计,中国互联网创业者之中,女性占了55%(https://www.sohu.com/a/342153808_362042)。
即便女性创业者往往要比男性面临更多的困难:很少得到原生家庭支持,比男性创业者而言,融资、获取资源乃至同辈支持都更难。
在本期海马星球里,猫猫讲述了她如何在工作中结识了好友,两个没有任何资源的普通女性,一起从生活到事业上互相扶助,携手创业、各自发展又重新相聚的过程。在一个厌女症蔓延的社会里,这个经历风雨共同成长、营造一个女性合作小天地的友谊故事,格外动人。
我们还讨论了女性资源交换平台的可能性,如何面对合作中的冲突、互相取长补短,为什么女性退回家庭是个糟糕的选择,以及为什么不应该和性缘关系伙伴一起创业。
本期提到的书籍:
Kristen R Ghodsee 《社会主义国家女性更“性”福 Why Woman Have Better Sex Life under Socialism 》
01:21:35
January 01, 2021

一个硬核的世界游荡者是如何养成的
在高速运转的世界里,如果你稍微停顿下来,跟世界拉开一点距离,就会发现,世界不停地在催促、暗示和威胁我们:来,买这个,买那个,结婚,生子,你就会更快乐,你的人生就会更值得,不然,你就会落后、孤独和悲惨。
但是这些催促、暗示和威胁,以及世界提供的虚假幸福方案,却似乎让很多人陷入了更恒久的焦虑,无止境的消费带来的满足,转瞬即逝,永远有更多更好的东西自己买不起,人群中的孤独却恒久相伴。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追求的,也许并不是自己最想要的,无论是一年就过时的服装,还是一个为了满足社会和家庭的期待而走进的婚姻。
也有一些人,醒过来,掀掉了桌子,把世界的杂音关在门外,找到了自己内心的追求,树立了自己的秩序。
丁红(Mantis),就是这样一个罕见的硬核姑娘:在一次因为艺术理想受挫带来的人生危机后,她意外地从一个消费狂人变成了一个世界的游荡者。她从这个世界的诸多游戏规则里退出,15公斤重的背囊,成了她的全部家当,跟着她漫游世界,夜宿街头,也陪着她过了6年不租房、在朋友家和办公室居住的日子。
本期海马星球里,丁红漫聊了她如何从一个贵州贫困乡村女孩,到大城市疯狂赚钱追求时尚的白领,到常年睡在北京大公司办公室的背包客,变成一个新西兰捡蘑菇野菜、捡农场淘汰蔬菜的自觉环保和反消费主义者,以及在这个过程里,她对艺术的真诚的爱和追求,以及坚定地寻找自己的部落,拒绝不合宜的友谊和关系,是如何支持她发展出内在力量、获得内心满足的。她的故事,能为我们提供罕见的灵感,让我们重思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丁红的微信公众号:卑贱的人类
关键词:不消费主义、环保、年龄歧视、友谊部落
本期插画鸣谢:蓝枭Niki
01:27:21
December 01, 2020

艰难的战斗和自我和解:一个年轻西北女性的故事
本期海马星球大约1个半小时,是有史以来最长的一期,但这个独特、充满激情、悲痛、勇气和美感的故事,这个长度还是不够。
故事的主角,Ruggels,是一个西北地区长大的回民女孩。她聪敏、热情、充满求知欲和正义感,曾经是被整个家族称道的虔诚好女儿。但是,当她渐渐长大,却发现自己曾坚信的经书里充满了矛盾,而一个勇敢倔强的中国女性,从农村到城市,从宗教到世俗世界,都难以找到自己寻求的尊重和灵魂共鸣。她开始了一场艰难痛苦的一个人的战斗。
这一期节目里,Ruggels讲述了她打破枷锁的心路历程、亲情决裂的痛苦、在职业中寻找正义的失望、追求美好爱情时的激情和谨慎考量,我们还讨论了女性应该如何打碎道德枷锁、争取利益,当下全球保守主义回潮对女性的影响,以及全球女性的共同体命运。
Ruggels的故事,让我们得以一瞥中国最边缘的女性群体,她们令人窒息的环境和生活,但她的思考和推翻身上无数座大山的行为榜样,却为我们照亮了一束光。
关键话题:
一个人“被看见”为何重要
反婚育主张的语境
女性争取利益无需羞耻
信仰自由包括离开信仰的自由
宗教中的性别等级秩序与世俗社会性别等级秩序的重叠
重思Yellow fever的现代语境
如何看见家庭之中每个成员的精神价值
何为女性的身体自主权和自由
为什么滑向被奴役地位的所谓“自由选择”并不是自由
为什么全球女性是命运共同体
01:33:39
November 06, 2020

减肥:新时代的裹脚文化
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大众对女性的审美标准:白瘦幼的女孩。
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很多生活在他们身边的中国女孩——他们的同学、同事、甚至女儿——为了追求白瘦幼,在经历巨大的痛苦和身体折磨。这一切都是悄悄发生的,因为她们羞于告诉你们真相。
她们在厌食症、暴食症、抑郁症、焦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心理问题中挣扎……甚至月经停止,子宫变得只有正常厚度的一半那么薄。
本期海马星球请到了微博健身博主“狂浪大哥”,英文名Erika,为我们讲述了她经历的这个平行暗黑宇宙。在她社交媒体生涯里,数以千计的女孩子曾给她留言,讲述自己绝望的减肥伤害和身体羞耻感。
我们瞥到这个暗黑宇宙中的人数之多,年龄之幼小,令人震惊。
她们并不是自愿进入这个怪圈。我们时代的文化,一面推崇削弱女性力量的白瘦美标准和顺从气质,一面是推崇有毒男性气概toxic masculinity的社会期待。而女孩们在敏感的青春期,遭到男性以“玩笑”的心态对她们的贬损攻击,肥婆,肥猪,非洲黑猪……甚至自己亲身父母时刻对她们身体的羞辱,如此造就的长期阴影,把她们引向错误的自救路径。
于是,她们成了父权消费主义的猎物。轰炸式的围捕,把她们推向这个自我摧残的恶性循环。微博上“28天断食”超话、小红书上的“液体节食法”……种种新时代江湖巫术,有的明显是违法犯罪,有的姑娘甚至被误导而丧命。但巫术却在网络上肆虐无阻。
海马星球讨论了白瘦幼为什么是父权审美的标准,女性为什么要砸碎这个标准,如何让身心健康有力,进入正向循环。
推荐书籍:
《健身营养全书》
作者:克里斯蒂安 冯 勒费尔霍尔茨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硬派健身》
作者:斌卡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一平米健身》
作者:斌卡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推荐博主:
平台:YouTube
女性运动与健身:Natacha Oceane
零基础自学拳击至高阶技巧:Precision Striking
01:14:48
October 08, 2020

《送奶工》和那些隐形的暴力
“婚姻是国家的根基,仅次于领土问题。”这是2018 年英国最高文学奖项——布克奖得奖作品《送奶工》里的一句话。这句话,将女性的身体标注为国家的所属物,它背后巨大的权力在每一个女性头上投下威胁的阴影。
本期海马星球邀请知名作家和微博博主侯虹斌,一起从《送奶工》谈起,分析从爱尔兰年轻女性与中国女性面对的相似的隐形暴力。
无论是在动荡中的北爱尔兰,还是在和平时期的中国,针对女性的隐形暴力无处不在。在今日中国,从家庭内部对女儿的偏见和强制婚育,到教育系统对女性能力的贬低,从互联网对女性博主的攻击,到司法系统对女性暴力受害者诉求的漠视。这些隐形暴力也在伤害女性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挤压女性的发展空间,使她们的生存越来越不安全,但它们造成的负面后果却不被承认。事实上,隐形暴力和针对女性身体的暴力,相互补充——当一部分人施暴,另一部分人负责洗白,甚至鼓励。
了不起的文学作品,描述出这样的暴力,让人们正视它强大的漩涡,而我们的声音还远远不够。
节目中提到的部分作品和事件:
安娜伯恩斯(北爱尔兰):《送奶工》,获布克文学奖
侯虹斌部分作品:
《圣母病》《女性进化论》
《活在汉朝不容易》
《叫我女王大人》
厦门大学考古系博导吴春明诱奸女生事件
质疑樱桃键盘抽奖的女孩遭遇网暴事件
梁钰因为武汉抗疫女性医护人员捐献卫生巾而遭网暴事件
42:27
September 10, 2020

从爱说教的男人说起
在一个家庭聚会上,男主人发现有个女客人在研究摄影,而他对此刚好有一点点认识。他立即告诉她,她应该读一本非常了不起的关于摄影的书。当他一知半解地向她介绍这书的内容时,他窘迫的妻子一再提醒他,这本书的作者就是站在他面前的女人。然而,男主人似乎完全没听见,直到他谈风稍顿,忽然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瞬间面色惨白。不过他随即恢复了正常,转移话题继续侃侃而谈。
这个荒谬的故事,来自2014年美国知名公共作家丽贝卡·索尔尼特的著作《爱说教的男人》的序言。这本书促成了一个流行词的诞生:“mansplaining”,翻译过来就是“男人说教”。所有女人都对这种经验非常熟悉。
2020年,上海九久读书人推出了女性主义丛书“知更鸟系列”,第一本就是丽贝卡的《爱说教的男人》。丛书编辑和出版人索马里,也就是《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编辑和出版人,来到海马星球讲述了她如何以出版去参与当下的第三次女性主义浪潮。
在这个过程中,她也学习了如何突破传统出版业的经验,去捕捉或者创造新时代的文化标识。按照中国出版业的经验,如果一本书的封面是一个女性,这本书会被轻视,被认为是没有分量的肤浅读物,会让人不好意思带到公共场合去读。但《那不勒斯四部曲》以有力量的设计打破了这个规则,获得了意外的巨大成功。她也谈到了自己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的成长,从对男性作家的集体崇拜变成平等的观察理解,以及看似矛盾的自我接纳。
我们也谈到了文学传统中的浪漫爱情,为何常常只是极端的自恋,而这种自恋又为何阻碍了人们拥抱女权主义。
索马里译作:
大卫·范恩《一个自杀者的传说》
普里莫·莱维《记忆之声:莱维访谈录》
《死之孤独》
索马里编辑出版的书:
费兰特《那不勒斯四部曲》
知更鸟系列(部分仍在策划中):
丽贝卡·索尔尼特《爱说教的男人》
凱特·博利克(Kate Bolick)《自私、肤浅、只顾自己:十六位作家谈论不要孩子的决定》
Sheila Heti《成为母亲Motherhood》
节目中提到的其他作家和作品:
菲利普罗斯(美国作家)《剧院》
埃德加·劳伦斯·多克托罗?
科伦·麦凯恩
荷马史诗
卢梭《爱弥儿》
哈珀·李《杀死一只知更鸟》
艾尔莎·莫兰黛《历史》
爱丽丝·门罗
始于古希腊神话的俄狄浦斯“杀父”情结
美剧《美国夫人》
路遥《平凡的世界》
Lila Abu-Lughod《穆斯林女性需要被拯救吗 Do Muslim Women Need Saving?》
01:05:26
July 26, 2020

那些因女权而生的男性运动
清朝末年,全民普及教育开端,当时的教科书(或称国民读本)里,女性解放是核心理念之一。但当时父权“救亡”话语下的女性解放,出发点并不是女性权益,而是为了培养有利“增强人种”的母亲。有意思的是,相对给男性的读本,女生教科书反而更有客观的世界性视角,态度更开放,主张天下并不只有中国,而外国良法也应借鉴。
在西方,对应女权运动的风起云涌,在男性之中产生了更复杂的拥女主义运动。
本期海马星球邀请了正在英国攻读政治学博士的王智涵(微博名:麦教授),从国民读本开始漫谈,介绍了拥女主义的历史变革和派别分化。并一路谈到当下美国大众文化作品推崇的有毒男性气质,和不同文化中那些去除了父权陈词滥调的杰出作品。
01:27:27
June 29, 2020

在德国中学教授性别伦理
一个来自中国的年轻男性,如何在德国成为女权主义者,又如何与德国中学生在课堂上交流现代性别观念?
柏林的伦理宗教课老师颜展来到海马星球,快乐地谈了一个下午。
我们谈到政治与特权的关系:从中国到德国,特权的作用会相对减弱,也导致一些海外留学生会觉得“玩不转”,进而怀念中国的规则。性别政治也是政治的一部分,自然也包含其中。
进步是不是可能的?这是一个信念问题,而信念创造现实。
终极正义的概念是遥远的,也无法定义,无需为此争论不休。所有的平权运动,无论关于性别,还是种族、地域......都可以借鉴这个原则:带着希望去努力,让今天比昨天更好。这就够了。
节目中的部分话题和索引: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正义的理念 On Justice》: 我们没有必要去论证什么是终极的公正,我们只需要一步步地变得更好。
《安妮日记》:不仅是对纳粹的控诉,更重要的是关于女性的成长
诺贝尔奖得主尤努斯在孟加拉贫困人口中实行的小额贷款,他尤其强调女性获取贷款后的优异表现:https://www.douban.com/note/301477529/
在亲密关系之中的爱和权力关系
丧偶式育儿
美国女q主义者Sarah Grimké:"我并不为我的性别要求特权。我不放弃对平等的主张。我对兄弟们所要求的无非是请他们把脚从我们的脖子上拿开,让我们能够直起身来。"“But I ask no favors for my sex. I surrender not our claim to equality. All I ask of our brethren is, that they will take their feet from off our necks, and permit us to stand upright …”
01:12:01
May 24, 2020

在耶鲁法学院帮助家暴受害者
当新冠疫情蔓延全球,随之蔓延的还有一个尚未被广泛重视的问题:家庭暴力。在世界各地,随着各国政府陆续开始采取不同程度的封城禁足措施,紧闭的家门之后,家暴开始隐秘地增长,而因为强制隔离和社会机构运转中断或转向,受害者们失去了平常能够得到的支持:亲友、学校、工作同事、医院、警察和法律机构等。
去年夏天,海马星球与耶鲁法学院博士生林垚讨论了相关话题,我们了解了耶鲁法学院的学生作为志愿者,如何去帮助家暴受害者进入司法程序,清晰陈述诉求。
我们还谈了谈日益向保守阵营退步的美国司法界,如何变相剥夺了女性的堕胎权。
在新冠疫情之下,我们把这个迟到的对谈翻出来,可惜当时不能预见今日,没有谈及如何恢复家暴受害者们失去的支持,但我们在文案里推荐了一个《疫情期间家庭暴力受害人求助咨询解答指南》,希望能对有需求的受害者有所帮助。
51:43
April 01, 2020

看见风暴中的女性劳动者
在过去的两个月里,我们经历了一场始于武汉的风暴,而这场风暴正在席卷整个世界。我们所熟悉的一切,都已经或者正在被颠覆,包括我正在居住的柏林。
一位处于风暴中心的星球客座公民Valerie,向我们讲述了她如何见证风暴起于青萍之末,又如何与敏捷的饭圈姐妹一起,参与帮助初期重压之下的武汉医务人员。
我们还谈论了此次风暴之中,女性在宏大叙事中如何被传统的父权话语一面忽视、一面塑造,而新一代女性们又如何团结起来,在安心裤、江山娇等事件里,扭转了这种忽视和塑,让女性劳动者获得她们应得的关注和尊敬。
在国际劳动妇女节,向所有女性劳动者致敬,巨变中的世界,将仰仗于你们。
本期关键词:
饭圈姐妹
姐妹战役安心行动
剃头发和其他身体毛发的性意味
Toxic masculinity 有毒的男性气概
江山娇
播客Blow Your Mind (BYM) by 简里里&峰哥
书籍:
《黑天鹅》 纳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 著
《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陈顺馨,戴锦华 选编
01:01:51
March 08, 2020

为什么女孩们不要追求容易的人生
2020年第一期节目,海马星球迎来了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一个罕见人物、美国目前唯一的亚裔女性歌剧导演、来自南京的年轻人周沫。
周沫所走的道路是一条极窄的道路,因为歌剧导演依然是一个大多被男性占领的职位,也需要极高的天赋和意志。作为一个“不能容忍第二名”的艺术领域,歌剧导演所需的技能也更为多样。除了英语,她还学会了传统歌剧语言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在遇到相应剧目时,还要学习捷克语、匈牙利语等。但多种语言学习只是一个歌剧导演所需要具备的诸多能力中,相对容易的一项。导演一场歌剧不亚于指挥一场战役,而一个优秀的导演常常需要为事业献出所有的一切。女性在这样的职业里,则需要牺牲更多。
周沫谈到了她如何在美国东海岸漫长的冬夜里被一场话剧震撼,从一个法律学生转向艺术。她如何与父母“豪赌”,经过激烈角逐之后,被美国两个顶级导演系之一——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导演系录取。毕业后作为亚裔女性就业所遭遇的挑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更重要的是,在歌剧艺术之中,如何为经典歌剧赋予女性主义视角,展现更真实的人性。
“不要追求容易的人生”,这是周沫的人生经验。对所有有志于改善女性境遇的人来说,这也是必经之路。
话题和关键词:
American Repertory Theater 美国经典剧目剧院
Robert Rauschenberg 美国先锋艺术家罗伯特·劳森伯格
Anne Bogart 哥伦比亚大学导演系系主任
Francesca Zambello 美国著名歌剧女导演
The Antoinette Perry Award 托尼奖(美国音乐剧最高荣誉)
Mary Zimmerman,美国歌剧女导演,将《白蛇传》故事改编为歌剧《白蛇》
电影《红菱艳》
莫扎特歌剧《唐璜》
朱迪斯·巴特勒 《性别麻烦: 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性别是后天训练出来的表演行为
西蒙波伏娃 《第二性》
01:00:08
January 04, 2020

基因的“香火”只能通过母亲传递
数千年有记载的人类历史多由父权体系主宰,在不同文化中都发展出了父系“香火”的概念。
但其实,假如我们查看基因的谱系,会发现父亲的“香火”在基因中并不会留下痕迹,而母亲的线粒体才会代代相传。
本期海马星球与教育专家童蓓蓓老师运用批判性思维海阔天空地讨论了诸多女性主义话题,从如何运用逻辑思维来发现媒体和文学中厌女话语的问题,到父系“香火”和“产翁制”等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嫉妒、控制和模仿,从单性繁殖和纳入式Xing4行为对女性的深层意义,到对《圣经》的女性主义解读。
童蓓蓓老师的微博:“午后的水妖“
常见厌女逻辑错误:双重标准、错误归因
《诗经·氓》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古希腊神话:美狄亚,伊阿宋
《白蛇传》
牛郎织女
《王宝钏与薛平贵》
法国作家卢梭
绘本《小威向前冲》
单性生殖的克隆羊“多莉”
日本孤雌生育小鼠“辉夜姬”
中国科学家的同性小鼠繁殖实验也有成功案例:https://www.sciencealert.com/genomic-imprinting-silenced-in-haploid-stem-cells-produces-fatherless-mice
为什么父系和母系同样有线粒体遗传信息,却只有母系的信息得以遗传?受精后父亲线粒体去哪儿了?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1-10/20111019102322179.htm
欧洲人类的七个母亲:http://news.bbc.co.uk/2/hi/sci/tech/719376.stm
人类共同母系祖先“线粒体夏娃”生活于20万年以前:https://phys.org/news/2010-08-mother-humans-years.html,https://tech.qq.com/a/20100819/000067.htm
产翁制:男子在其妻子生产期间,模拟妻子“分娩”,或在妻子分娩以后装扮成产妇卧床抱子,代替妻子“坐月”,而真正的产妇则照例外出干活,并为卧床“坐月”的丈夫准备饮食。在这里,模拟妻子“分娩”、代替妻子“坐月”的产妇之夫便称之为“产翁”或“产公”。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A%A7%E7%BF%81%E5%88%B6
弗洛伊德的“Yin1 Jing4嫉妒”理论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8%B4%E8%8C%8E%E5%AB%89%E5%A6%92
自梳女:中国早期的女性意识崛起 https://www.douban.com/note/639668283/
公众号:《新媒体女性》女泉微课:“Yin1 Dao4高潮是一场骗局”:
https://www.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088161457284546&mod=zwenzhang?comment=1
薛定谔的猫: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由于放射性的镭处于衰变和没有衰变两种状态的叠加,猫就理应处于死猫和活猫的叠加状态。这只既死又活的猫就是所谓的“薛定谔猫”。
拔示巴:《圣经》中赫梯人乌利亚的妻子,后被大卫王引诱,与后者生下了儿子所罗门。
马大:《圣经》人物,为很多琐碎的事情操心。她想使人开心,但常常使她四周的人感到不自在。她害怕如果她做得不好,便会给这个家带来羞辱,因此,她试图做每一件她可能做的事。结果,她发觉难以放松,未能享受与客人在一起的乐趣。对於马利亚没有与她合作一同做好各种预备,她更是难以接受。甚至她最後请求耶稣解决这件事。耶稣温柔地纠正她的态度,向她表明虽然她所重视的事是好的,不过并不是最好的。
01:01:48
December 09, 2019

到得了远方,回不去故乡
当一个女性到达远方,为什么却回不去故乡?
本期海马星球请来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生活馆主编刘汝怡,介绍了她所编辑的美国知名人类学家露丝•贝哈的回忆录《到得了远方,回不去故乡》。
在这本交缠了人类学观察和诚实的个人回忆的书里,露丝记录了她在半个多世纪前从古巴到纽约的成长经历,以及各国女性的不同境遇。
刘汝怡还介绍了她如何受到社会环境中对女性暴力的震动,而开始学习巴西柔术的心得。
意识到不公并试图改变,但却坚持爱的能力,是露丝给我们的最大启迪。
本期节目提到的:
推荐书籍:(美)露丝•贝哈《到得了远方,回不去故乡》
电视剧:绅士杰克
推荐运动:巴西柔术
45:06
November 22, 2019

另一种艰难的出柜
有一种出柜,叫女权出柜。在每个女性的平权意识觉醒过程里,都会有这个艰难的出柜经历。在少数性向出柜逐步“脱敏”的今天,在不同的国家里,公开自己女权主义者的立场,依然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出柜者在不同文化里遇到的反应可能会完全不同:有时是激烈的敌意,有时则是隐蔽的冷漠。
海马星球与原Vice中国的编辑、媒体品牌“别的”(原Vice)的资深编辑和垂直频道“别的女孩”负责人Alexwood,谈论了在不同文化里的出柜感受,不同文化中的各种性别刻板印象,以及如何去除这些刻板印象的经验。
引用文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302f9d0101nv08.html
播客:Hidden Forces
别的女孩微博:@biede别的女孩
01:08:38
November 08, 2019

”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
“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1971年,艺术史学家琳达·洛克林用这个问题开启了她的一篇著名文论。
但这其实是一个伪问题。假如我们深入研究艺术史,会发现历史上并不缺乏才华横溢的女性艺术家。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伟大的女性艺术家被一直艺术史的写作者忽视?历史上有很多给男性艺术大师提供灵感的女性,他们的“缪斯”和爱人,她们的才华为什么长期被遮蔽,甚至被她们的爱人掠夺和侵占?
2019年9月,《艺术新闻/中文版》制作了一期“女性艺术新历程”专题。这个专题回溯了历史上的著名女性艺术家,从17世纪意大利巴洛克时期的阿尔泰米西娅·真蒂莱斯基(Artemisia Gentileschi),到几乎被遗忘的包豪斯女孩儿,还有现代主义艺术中那些大师们身后的女性,也近距离观察了年轻一代中国女性艺术家的创作。
女性艺术家在艺术史上的道路,一直非常坎坷。但在近期一段时间里,随着平权意识的普及,在艺术史的再发掘和国际艺术展中,这些伟大的女性艺术家们开始逐渐显露出来。
『海马星球』和《艺术新闻/中文版》主编叶滢针对这个专题进行了对话,探讨女性艺术家在各个时代的性别权力结构下的遭遇,让我们一起看看那些“到未知处探险”的女性艺术家们,为突破这个权力结构所做的努力。
相关内容
阿泰尔米西娅·真蒂莱斯基 Artemisia Gentileschi:
1593年7月8日-1652/1653年,意大利巴洛克画家,被认为是继卡拉瓦乔之后的一代画家中最有成就的画家之一。在女性画家不容易被艺术界或赞助人接受的时代,她是佛罗伦萨迪塞尼奥艺术学院(Accademia di Arte del Disegno)的第一位女性成员。擅长描绘神话、寓言和圣经中的受害者、自杀者、勇士等坚强而痛苦的女性,其作品中反映了早年的痛苦经历。
《美杜莎》:
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作品,现藏于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 (Uffizi Gallery) 。来自神话的美杜莎形象是在帆布上画的,后涂在木制盾牌上。这个主题是“神话的”是指雅典娜的盾牌,它被狡猾地用来利用美杜莎的力量来石化人们。美第奇家族经常用这种图像来代表他们的军事力量。
安妮·亚伯斯 Anni Albers:
1899-1994年,出生于德国的美国纺织艺术家和版画家,因模糊了传统工艺和艺术之间的界限而受到人们的赞誉。安妮·亚伯斯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纺织艺术家之一, 不断探索着纺织与雕塑和建筑的关系。另外,她也一直揣摩将非传统材料融入织物的可能性,并思考这些材料如何重新定义纺织和建筑的关系。安妮·亚伯斯于1933年来到北卡罗来纳州刚成立不久的黑山学院任职。在安妮·亚伯斯在此任职的16年间,黑山学院也无疑成为了包豪斯先锋性的延续。
琳达·洛克林 Linda Nochlin:
1931-2017年,美国艺术史学家,作家。作为重要的女性主义艺术史学家,她在1971年撰写的《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Why Have There Been No Great Women Artist?)该文章被视作琳达·诺克林所著的女性主义艺术史及艺术理论的先驱之作,在这篇文章中,诺克林探讨了阻碍西方女性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是制度障碍而非个人障碍。
弗吉尼亚·伍尔夫 Virginia Woolf:
1882-1941年,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化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她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 (Bloomsbury Group) 的成员之一。“莎士比亚的妹妹”是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A Room of One’sOwn) 中使用的比喻,她为莎士比亚虚构出一位天赋非凡的妹妹朱迪斯(Judith Shakespeare),并发问:如果莎士比亚有一位和他一样富有才华的妹妹,她是否也能在文学史上留下重要一笔并被后世仰慕。该书收录伍尔夫的两篇讲稿,为重要的女性主义文本。
朵拉·玛尔 Dora Maar:
1907-1997年,法国摄影家、画家和诗人。1930年初,她在坎帕尼-首映式街(巴黎第14区)成立了一家摄影工作室,与摄影师兼室内设计师皮埃尔·科弗(Pierre Kefer)合作。在她的作品中偶尔可见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她认为艺术应该通过与直觉或想法的联系来表现现实的内容,而不是通过视觉再现自然。玛尔在超现实主义团体及左翼组织运动中显得十分活跃。
卡蜜儿·克劳岱尔 Camille Claudel:
1864-1943年,法国雕塑家。尽管克劳岱尔去世时相对默默无闻,但其作品的独创性和质量在后来得到了认可。她是雕刻家奥古斯特·罗丹的同事和爱人。位于塞纳河畔诺根特的国家卡蜜儿·克劳岱尔博物馆(Camille Claudel Museum) 于2017年开幕,巴黎罗丹博物馆(Musee Rodin) 有一间展厅专门用于展出她的作品。
苏珊·桑塔格 Susan Sontag:
1993-2004年,美国著名作家和评论家。范围涵盖摄影、艺术、文学等,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著有《反对阐释》 (Against Interpretation) 《激进意志的风格》 (Styles of Radical Will) 《论摄影》 (On Photography)《艾滋病及其隐喻》 (AIDS and Its Metaphors) 等。
尹秀珍:
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2019年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参展艺术家。运用装置、摄影等手段进行艺术创作。其艺术创作多关注个人的经历和记忆与时代的关系,“年轻女性的梦想世界与急剧变异社会之间的交战发生”。代表作包括《衣箱》《废都》《洗河》《国际航班》等等。
于吉:
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参展艺术家,凭借雕塑时空之外的东西这一观念来创作艺术。她是上海非盈利AM艺术空间(成立于2008年)的联合创始人。
娜布其:
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参展艺术家。近期展览包括:“寒夜”(UCCA艺术中心,2017),“缺失的段落”(Museum Beelden aan Zee,2017),球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7),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2016),第十一届光州双年展(2016)等。
孙原和彭禹:
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参展艺术家,孙原和彭禹自90年代后期开始合作,其作品往往充满煽动性,并以引人入胜的复杂议题为创作核心,这包括干细胞研究和整容手术、恐怖主义、暴乱和斗狗等,曾在奎松市、首尔、圣吉米尼亚诺、北京以及香港等地举办过个展,也参加过莫斯科、利物浦、威尼斯和里昂双年展,以及爱知和横滨的三年展。
向京:
艺术家,曾任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工作室教师。创作带有女性意识及女性视角,挖掘现代性下人的“内在性”与生存本身的不断确认,开创出一种“外在看来是具象的现实主义,实则深度探讨人性内在的精神价值”的作品面貌。
曹斐
中国女性青年艺术家,在自己的电影和装置中融入了社会评论、流行美学、对超现实主义的借鉴和纪录片惯例,其作品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快速而混乱的变化。作品曾参加过莫斯科双年展、台北双年展、悉尼第十五、十七届双年展、第50、52、56届威尼斯双年展等多项国际双年展等。并曾在伦敦蛇形湖美术馆、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等重要国际当代美术馆举办个展。
戴章伦:
策展人与艺术评论人。她目前关注与研究的方向为当代女性主义艺术、展览作为一种整体剧场。近期的主要策展作品为:“寒夜”,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2017年;“Son: Signal of Authority”,纽约inCube Arts艺术机构,
刘昕:
艺术家及工程师,清华大学工程学士及文学学士学位,15年于罗德岛设计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2017年于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Fluid Interfaces Group获科学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纽约、波士顿。作品曾多次在国际会议及博物馆展出。
彭薇:
艺术家。曾在苏州博物馆、台北历史博物馆、何香凝美术馆举办个展。近期于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举办个展“故事新编”。除了代表性作品《遥远的信件》《平沙落雁》等外,还展出了其新作40米巨幅卷轴《故事新编》、叙事组画《七个夜晚》等三十余件作品。
玛丽·比尔德 Mary Beard:
1931-2017年,英国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古典学教授,《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的古典学编辑。她在全世界享有学术声誉,是英国社会科学院和美国人文与社会科学院的成员。
(录音与相关资料整理:詹静怡)
01:01:53
September 30, 2019

进城女工为什么要匆忙回乡相亲?
我们以为自己已经活在了能够自由选择的时代,但为什么今天的中国,又重新出现了庞大的说亲“产业”?进城务工的年轻人,春节期间回到家乡,在20多天里,由媒婆牵线,匆忙挑选、决定和订婚,决定一个终身关系。在这个草率的过程中,女性似乎又得到一些短暂的自主权,性别权力不对等似乎得到了缓解,但我们能信任这样的缓解吗?
著名作家梁鸿来到海马星球,给我们讲述了她在故乡梁庄和离开故乡的女性经验,以及她在过去一年多里受到的“米兔“的启发:“我以为很多这些问题是女性才会遇到的,但没想到城里中产阶级女性也一样。“欢迎来听听她对日常生活中践行平权的一些建议。
梁鸿著作:
《出梁庄记》
《中国在梁庄》
《四象》
《沉默的海:我渴望“米兔”一直走下去》http://www.sohu.com/a/244660514_100152450
《性别意识是一种基本的社会意识》http://www.sohu.com/a/325899194_595443
推荐书籍:
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
伍尔夫《一个人的房间》
福柯《规训与惩罚》、《性史》
01:09:54
September 15, 2019

一个男人是如何成为女权主义者的
然成为女权主义者的男人依然是少数,但他们的数量在增加。
本期海马星球很高兴请到了一个这样的稀有物种,来谈谈他成为女权主义者的心路历程,他就是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前媒体人,“政见“创始人方可成。
方可成并不是从小就是女权主义者。他也曾经很自然地认为,老师在课堂上说“女生学习的后劲不足“,一定是真的。但是在美国读书之后,他开始了解到社会文化对个人能力的压抑和塑造,从而转变了看法。
作为一个传播学研究者,他并不专门从事女性主义研究。但在Metoo运动从美国传播到全球的时候,他深入关注了这个运动的起源和传播中在中国的转化。他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去应对运动中产生的“剧情反转“和真相辨别的挑战。
为什么一个男人需要关注和理解女权主义?来听听方可成的诚恳邀请。
书籍文章与影视: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方可成著
《机构媒体的堕落与溃败 》方可成(http://tech.sina.com.cn/csj/2019-04-24/doc-ihvhiqax4761131.shtml)
《使女的故事》
《1984》
《美丽新世界》
《华式451度》
词句释义:
“非完美受害者“:在性骚扰和性侵案件中,父权社会的文化传统使人们习惯性谴责受害者,比如指责受害者不应该穿暴露的衣服或者行夜路。这些人陷入了一种逻辑谬误,他们假设世界是完全公平的,受到伤害一定是因为受害人本身有错,这背后是对施害者的维护,和对自身脆弱和无助的回避。
说“可以”就意味着可以,说“不行”意思就是不行(Yes means yes, no means no):反性骚扰和性侵运动中重要的口号之一,要求尊重女性表达的意愿,推翻“欲拒还迎“这种父权社会构造的话语,使后者不再成为违背女性意愿强加身体侵犯的借口。
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onism):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其《性史》第一卷中提出的理论。社会建构主义认为,性并不是一种独立于外界条件的观念,而是文化建构的结果,而这种建构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改变而不同。
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是指是一种政治与经济哲学,强调自由市场的机制,反对国家对国内经济的干预、对商业行为和财产权的管制。在新自由主义过度推崇的地方,容易衍生出一种拒绝承认社会和国家对个人的责任的立场,而把所有责任都归咎于个人的努力。
二人转:东北地区的民间传统歌舞秀,经常丑化男扮女装的角色
米兔运动各案件举例:
北航陈小武案,北大沈阳案,陶崇园案,刘强东案,朱军案,释学诚案
视频:
B站:Tutu生活志
56:27
July 11, 2019

当真爱来到中国
中国人,至少还有日本人,在19世纪之前是不会说“我爱你”的。
他们会说风清水媚,月色美好,思念远人,“我可以为你去死”,等等,但“爱”这个一对一的、在两个独立个体之间的概念,却是个相对新鲜的东西。
本期海马星球请到了在香港大学教授性别研究与宗教学的郭婷,跟我们探讨了现代的“爱”在中国的演变过程,它如何从传统社会中解放了女性,却又在现代家庭中遮蔽了对女性的奴役。
我们还谈到了英国演员卷福为男女演员同工同酬做出的仗义云天之举,和《权力的游戏》里复杂的女性角色。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著作和节目等:
艾伦·图灵(1912年6月23日-1954年6月7日):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因同性恋倾向而被英国政府迫害。
Coontz. Stephanie. Marriage, a History: How Love Conquered Marriage《婚姻史:爱是如何征服婚姻的》. New York, NY: Viking, 2006.
Honig, Emily. “Socialist Sex: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Revisited.”《社会主义的性:重访文革》 Modern China 29: 2 (Apr., 2003), 143-175.
Gendering Chinese Religions: Subject, Identity, and Body《为中国宗教赋予性别:对象,身份和身体》, edited by Jinhua Jia, Xiaofei Kang, and Ping Yao. Albany, NY: Suny Press, 2014
Lee, Haiyan, Revolution of the Heart: Genealogy of Love in China 《心的革命:爱在中国的谱系学》.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Pan, Lynn. When True Love Came to China《当真爱来到中国》.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6.
Suzuki, Michiko. Becoming Modern Women: Love and Female Identity in Prewar Japa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成为现代女性:战前日本文学和文化中的爱与女性身份》. Stanford: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Weigel, Moira. Labor of Love: The Invention of Dating《爱的劳作:约会是如何被发明的》.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6.
Yan, Yunxiang. Private Life Under Socialism: Love, Intimacy, and Family Change in a Chinese Village《社会主义中的私人生活: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亲密关系和家庭的变化》, 1949-1999.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美国学者贺萧(Gail Hershatter):《记忆的性别:农村妇女和中国集体化历史》
法国作家蒙克利夫:《圣殿下的私语》
日本作家二叶亭寺迷
《诗经》
《傲慢与偏见》
作家丁玲
德先生(Democracy)赛先生(Science)自由女神(Liberty)
文革样板戏:《白毛女》《红色娘子军》
日剧:《逃避可耻但有用》
台湾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
英国历史学家玛丽彼尔德 Mary Beard:《Women and Power 女性与权力》
网飞剧:《My Husband Won’t Fit 我老公进不来》
清代作家文康:《儿女英雄传》
英国演员”卷福” Benedict Cumberbatch
美国脱口秀明星黄阿丽 Ali Wong
美剧:《权力的游戏》
58:34
June 05, 2019

一个世纪前的中国惊奇队长们,以及她们的硬核精神
整整一百年前的今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了不起的日子,五四运动,是中国走向现代的一次精神大转折的标志。
但是在过去一百年里,有很多非常惊心动魄、让人激动不已的故事被埋没了。
因为这些故事属于女人,是由女人创造的。
海马星球请到知名媒体人和历史作家庄秋水,给我们回顾了一百年前惊奇队长们的故事,她们如何在一个女性被缠足、不能受教育、不能工作、没有社会支持的牢笼里,以无休止的劳作、勇气和生命趟出一条条新的道路。她们参加运动、为革命组织筹款、参加战斗、建立学校和企业、彼此扶助,挑战的是巨大的社会规则、法律,面对的是先行者的孤独。
可以说,她们就像一群中国的惊奇队长,在精神和身体上,都勇敢地击碎了数千年的枷锁。她们的努力和牺牲,为后来的女性铺开了自由独立之路。我们今天的幸福和自由,要感谢她们。没有她们,就没有整个中国的现代化。
这一期海马星球献给这些了不起的前辈,希望我们不会辜负她们的期望。
相关人名及文本:
丁韪良(1827-1916):美国长老会传教士,1898年起任被清朝皇帝任命为京师大学堂首任总教习,也就是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力主女子天足运动和女子接受教育的权利。
1880年代洋务运动
秋瑾(1875-1907):“鉴湖女侠“,晚清革命运动志士,女性解放运动先驱。中国同盟会会员,与徐锡麟等创办明道女子学堂。不久又主持大通学堂体育专修科,并任学堂督办。参与金华起义,后被清廷斩首。
王贞仪(1768-1797):晚清女天文学、物理学家、诗人、女性主义先驱
唐群英(1871-1937):清末民初女子运动领袖,中国同盟会第一位女会员。曾组织两次武装起义,并和张汉英在上海筹组女子北伐队、女子后援会,支持国民军。江浙联军进抵南京时,女子北伐队与何奇伍团奉命于玄武门进行助攻,成功攻入玄武门。此后南京光复。成立中华民国女子参政同盟会,该会成为女子参政运动的核心组织。1914年(民国2年)11月13日,北京政府内务部以“法律无允许明文”为由勒令该会解散。
沈佩贞(生卒年份不详):中国同盟会员,与唐群英、王昌国、林宗素等均为女子参政运动领袖。曾参与上海女子北伐敢死队加入北伐战斗,后创办上海女子尚武会,加入中华民国女子参政同盟会。又在南京创办中央女子工艺厂和中央女子工艺学堂,参与成立中国妇女生计会,发起成立女子救国社等。还曾任袁世凯的总统府顾问。 后被当时媒体污名化为“女流氓“。
杨步伟(1889-1981):中国第一所“崇实女子中学”的校长。后到日本学医,1919年在东京帝国大学医科博士毕业。回国后,在北京绒线胡同和同学李贯中合办一所私立医院“森仁医院”。自传《一个女人的自传》。
邓春兰(1898-1982):“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女权领军人物,曾参与五四运动与军警搏斗。带头冲破大学女禁,为女性平等教育权利建立首功。
鸳鸯蝴蝶派:1910年左右开始的白话流行文学,主要面对普通市民读者,题材多样,以爱情为主。通常先在报刊连载,流传较广,是当时比较成功的商业文学。
《妇女杂志》: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女性媒体。1915年1月1日在上海创刊,月刊,16开本,17年共处17卷,每卷12期,出版者和发行者均为商务印书馆,发行至全国各地以及海外。1932年因战争停刊。历经王蕴章、朱胡彬夏(女)、张锡琛、杜就田、叶圣陶、杨润、杨润馀(女)等六任主编,探讨和记录了中国女性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思想和经历,记录了女性的自身价值的转变,女性的社会地位变革。
凌叔华(1900-1990):与苏雪林、袁昌英合称“珞珈林山三个文学朋友”(珞珈三女杰),“五四”以来中国文坛上知名的女作家之一。1946年,陈被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任命为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任代表,常驻法国巴黎。
冯沅君(1900-1974):五四时期知名学者及女作家,国立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和北京大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后在巴黎大学文学院获博士学位。先后在金陵女子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任教,曾任山东大学副校长。
丁玲(1904-1986):知名女作家和左翼社会活动家,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赫德(Sir Robert Hart,1835-1911):曾担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半个世纪。
《忧“天乳”》:源自《鲁迅文集·杂文集·而已集》
吕碧城(1883-1943):诗人、政论家、社会活动家、资本家。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之一,中国女子教育先驱,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中国第一位女性撰稿人,并开创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先例的民国奇才女,成功的商人。
陈衡哲(1890-1976):中国最早官派留美女生之一,中国现代第一位大学女教授,中国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的作者。
01:02:27
May 03, 2019

当女孩们6岁起就相信男人比女人聪明
当我们听到孩子们说,“女人就是智力(数学、勇气)不如男人”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回应?
在纠正性别偏见、改变女性和性少数群体地位的时候,嘲讽和对骂会很快遇到瓶颈,这时候该做什么?
本期节目我们请来了批判性思维工作坊“C计划”的创始人蓝方,给我们介绍批判性思维的一些入门技能,比如什么是“破”和“立”,如何发现常见的谬误,又如何“立”。
不管什么时候,面对什么境遇,实事求是和追问到底,都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那些有意固守无知和偏见的人区分开来。
在性别议题上,通过理性思考,更清晰地了解问题究竟在哪里,才能进行真实的对话,促进良性循环。还有很多可以做的日常小事,来一起听听蓝方的讨论吧。
相关链接:
财富杂志(美国)《女孩从6岁开始就相信男人比女人聪明》Fortune Magazine: Girls Start Believing Men Are Smarter Than Women as Early as 6 Years Old (http://fortune.com/2017/01/27/girls-believe-boys-smarter-young-age/ )
护舒宝公益广告“Run Like a Girl”(https://v.qq.com/x/page/j06010l5by8.html)
公号推荐:
严肃八卦
毒Sir电影
缪斯夫人
性别经济学
女权之声(已关)
别的女孩(Vice中国)
橙雨伞
55:57
March 31, 2019

为什么有时候女性会去模仿男性
为什么希拉里在竞选前需要将自己的声音训练得更低沉?为什么默克尔一直穿着长裤而不是裙装?职业女性对男性的模仿,有哪些是有意的,有哪些又是无意的?那些将自己打扮成大礼包的姑娘们,在职业中会更加顺利吗?
在这期与“女孩电台”联合录制的海马星球节目里,我们和女孩电台主持人鲁茜瑶、联合主持人和资深音乐人郭小寒、腾讯研究院的余潜倩一起,讨论了不同女性进入职业生涯之前和过程中的不同遭遇和背后的历史原因。古希腊神话中奥德赛的妻子的故事、美国政治学家罗尔斯的《正义论》、清末女子平权运动、今日网络女性话语的兴起,为什么这些看似遥远的东西,都和我们的命运密切相关?
从出生到教育,从就业到家庭,女性一直在顺应或者反叛由固化的偏见为她铺成的道路,顺应导向的常常是理所当然的牺牲,反叛也困难重重,但她们如果想要获得更高的自由和自主,她们还是可以向常见境遇中的男性学习,即不去张望退路。
节目中提到的部分内容:
联合国全球性别差距报告
阿马蒂亚·森:“Missing Women” 失踪的女人们
陈忠实:《白鹿原》
莫言:《蛙》
Mary Beard 玛丽 彼尔德:《Women and Power女性与权力》
《智联招聘:中国女性员工月平均收入男性少22%》(http://marketwatch.hroot.com/company/Detail-680-crr.cis)
罗尔斯:《正义论》里的“同一”和“平等”的区别
电视剧《知否知否》
美剧《傲骨贤妻》
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
歌手:比约克、蕾哈娜
西蒙 波伏娃《第二性》
电影《宠儿The Favorite》
Rebecca West丽贝卡·韦斯特,英国作家、记者、文学评论家及游记作家
Mary Renault玛丽·瑞瑙特:《亚历山大三部曲》
01:23:04
March 04, 2019

为什么“男女有别”是靠不住的说法?
㐌,是洪堡大学博士生吴坤洋创造的诸多新字之一,用来取代无性别指代的第三人称单数TA,因为性别比人们通常所知的“男女之别”要丰富得多,不光有男有女,还有非男非女,既男又女,忽男忽女……甚至“男女”这个排列组合,都是一种应该被改变的性别尊卑序列。
在中国古代传说里,文字是由黄帝的右史仓颉发明的。当仓颉的助手左史沮诵记录下这些文字时,鬼神在夜间哭泣了,因为它们认为人类即将变得狡诈。这个传说神奇地宣示了人类的思维发展与文字和语言之间的直接关系。
21世纪,脑科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者逐步证明,当我们使用文字和语言,我们的感知能力、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就会被文字和语言塑造,但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我们也可以通过创造文字和语言,来改变我们的感知能力、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 这其中,就包括改变中文社会里对性别的看法和性别权力关系的传统。当你深入了解现代科学的成果,就会发现,所谓“女”和“男”的区别,其实是非常模糊的。而语言的发展通常跟社会发展和科学发展相比有滞后性。
从事性别研究和语言学跨学科研究的吴坤洋,做的正是这件事。她(或者“㐌”)正在创造一系列的新文字和词组,来修正当下几千年父权文化在汉语里留下的负面遗产,希望以此修正这种负面遗产造成的偏见、错误认知和行为。陈腐的性别观念、我们对性别赋予的过度解读,造就了广泛的歧视和错误,轻则造就心理的痛苦,重则危及生命,早已到了纠正它们的时候。
我们的对话是在2018年12月31日傍晚进行的,整个柏林城里回荡着鞭炮的声音,庆祝新的一年即将开始。希望这个谈话能帮助开启汉语世界2019年的一个新的性别时代。
本期节目中谈到的人物、作品和理论:
刘半农: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创造了“她”字
王小帅:胡波小说《大裂》序言
卫慧:《上海宝贝》
九丹:《乌鸦》
木子美:《遗情书》
林白
陈染
美剧:《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
朱迪斯 巴特勒 (Judith Butler)
Edward Sapir和Benjamin Lee Whorf:沃尔夫假说,语言相对论
逻各斯中心主义
德里达:解构主义,语言的“延异(Différance)”
许慎(东汉):《说文解字》
《类篇》(北宋)
《康熙字典》
徐贲:《公共话语的逻辑与说理》
托尼.莫里森(Toni Morison)
周沁:《爸爸日记:等待TA的280天》
《画给TA的礼物》
01:12:45
January 24, 2019

“阴险的”女神节:父权资本主义是什么
当淘宝的“女神节“广告里大眼肤白没有毛孔的女星广告闪耀在每一个屏幕;
当“女人不要太拼命工作,要平衡家庭和事业“的劝诫灌满耳朵;
当新一代女孩沦为时尚品牌的奴隶,彼此鄙视和审视;
当职业女性和家庭妇女矛盾地互相打量;
当自媒体用“买买买我骄傲”这种看似女权其实是诱惑消费的口号消解你的警惕……
这背后都有父权资本主义的逻辑和运作。父权资本主义是一个非常值得了解的词。在西方,它有了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在中国,它的壮大不过40年。
当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共产主义大锅饭在70年代末正式失效,它开始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替代物,虽然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但它的确影响着每一个女性的行为、想象、价值判断和自我期待。
从共产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约束里走出来,很多女性又不知不觉地陷入了父权资本主义的枷锁,也通过这些影响间接约束着她们的伴侣,让每一点想象和行为的自由都被剥夺。
而新一代的女性,因为没有经历过没有父权资本主义的自由,很多人都无法想象这种自由的美好。
孟冰纯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副教授、媒体与传播系副主任,我们和她一起,从70年代的成长经验到今天的观察,追溯和比较中国与欧美之间的父权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个人体会,看看体制、技术、市场与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怎么可以去从中获得摆脱枷锁的思考工具。
Patriarchal Capit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Gendered Discourse of ‘Double Eleven’ Shopping Festival, Bingchun Meng and Yanning Huang
Mothers: An Essay on Love and Cruelty, Jacqueline Rose
Witches Witch-Hunting, and Women, Silvia Federici
Patriarchy and Accumulation on a World Scale, Maria Mies
01:08:08
December 24, 2018

当女孩们阅读文学的时候,她们在读什么?
她们在读自己的命运。
在前互联网时代,文学曾经是成长期最重要的指导,她们在其中认识自己、学习社会关系、了解世界提供的机会、想象爱情和定义自我价值。可惜的是,在千年父权文化的传统中,为女性设立的行为模范和可能性非常有限,文学里交杂了蜜和刺、安慰和恐吓。她们就像预言巫师和被观察的龟甲一样,和自己的阅读相互塑造,被挫败或鼓舞,受到启发或被熄灭。
在推崇碎片化阅读和刺激性娱乐的世界里,为什么还要阅读严肃文学呢?海马星球和《艺术新闻》主编叶滢一起,从《那不勒斯四部曲》开始,回忆了80年代到今天的文学书籍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女性的影响。在那个信息相对贫瘠的年代,女孩们怎么选择文学作品,从阅读中汲取经验、力量和灵感,为什么直到今天依然如此——为什么还要继续阅读文学、体验广泛的情感、了解自由的多种可能,和拥抱文学的引诱而去冒险,甚至创造属于你的文学。
本期节目提到的作家、书籍和电视剧:
费兰特《那不勒斯四部曲》
林白《一个人的战争》
张爱玲《金锁记》《十八春》
夏洛蒂 · 勃朗特《简爱》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
方芳《桃花灿烂》
李昂《杀夫》
莱昂内尔·特里林《知性乃道德责任》
三毛的所有作品
龙应台的所有作品
苏珊桑塔格的所有作品
亦舒小说
曹雪芹《红楼梦》
美国电视剧《欲望都市》
英国电视剧《抵押Collateral》
马尔科姆·考利《流放者归来》
莫里斯·迪克斯坦《伊甸园之门》
44:16
December 24, 2018

从工厂女工到“程序媛”
小赖是一个“程序媛”,也就是女性计算机程序员。很多人不知道,女程序员曾经主导了早期计算机编程领域,接着被驱赶和遮蔽,如今她们的人数又在21世纪开始默默增长,
在农村长大的小赖的经历着更为特别:为了尽早离开重男轻女的家庭,她没有选择上高中,而是上了职业学校,为的是尽早离家工作,获得经济独立。一开始,她和千千万万农村女孩一样,在工厂流水线上做着非常机械辛苦的工作。
本期海马星球里,我们会听她讲述自己怎么一步步通过学习改变命运,成了一个成功的程序员。她在自己的工作环境里发现了什么》还有哪些女性和关注女性赋权的男性在塑造更多的“程序媛”?
在节目中提到的一些故事,链接如下:
《编程本是女性的天下,为何现在被男性主导》http://www.sohu.com/a/243692587_550943
讲述美国航天局Nasa女程序员历史的电影《隐藏人物》:https://m.sohu.com/n/484698852/
《她的一串代码让人类登月,两次化解航天灾难》: https://zhuanlan.zhihu.com/p/29450966
陈斌的“程序媛”计划: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17-10/31/c_1121880894.htm
硅谷女性遭遇的不公待遇和她们的反击努力:https://mp.weixin.qq.com/s/tikaOxNVllNaB_97OU-sPQ
37:47
December 24, 2018

中国女性忍受傻白甜形象已经太久了
“为什么王菊会忽然大受欢迎?”《海马星球》与《忽左忽右》联合在上海录制了这一期节目,与程衍梁、董子琪和刘一讨论了当下文娱节目中的女性形象,以及为什么我们的时代早就开始呼唤充满力量的女性形象。
01:04:05
December 24, 2018

女人的友谊为什么总是被贬低?
哲学家尼采在《查拉斯图如是说》里的一句话:“女人还无法胜任友谊:女人仍然是小猫、小鸟。或者,顶多是母牛而已。”
从古至今,从哲学文学到大众传媒,还经常可见“女人没有真正的友谊”这样的论断。女性到底有没有真正的友谊,为什么它总是被贬低?
著名媒体人闾丘露薇来到海马星球,跟我们聊了聊这个话题,开启了海马星球的序幕。
25:41
May 27, 2018

猎物真的在“猎巫”吗?
2017年,好莱坞大牌制片人Harvey Weinstein被多名女星举报性骚扰和性侵犯。因为明星效应,一个名叫“Metoo”的反性骚扰和性侵运动轰轰烈烈地扩展到各球和各行业。事实上,这个运动是12年前被开启的,但过了这么长时间,曾经被有权力的人觊觎的猎物们,才联合起来进行反抗。
很快,我们又看到了对Metoo运动的剧烈批评,指责这个运动和中世纪的“猎巫”运动一样,不分青红皂白,甚至伤害了人们调情的权利。
Metoo运动看起来轰轰烈烈,但它到底有多少真实的效果?它是过度清洗,还是只揭开了冰山一角?它究竟和猎巫运动有哪些区别?我们和来自柏林的建筑师蔡为一起,从全球建筑界正在掀起的Metoo运动一份黑名单开始,讨论了这些关键的问题。
欢迎来到海马星球,更欢迎共建海马星球。请给我们留言,说说你的Metoo。
23:54
May 27, 2018

一个拉拉眼里的中国异性恋世界
一个有不同取向的女性,在异性恋世界里成长,是个什么感受?本期节目我们来听听界面新闻正午栏目副主编郭玉洁的亲身经历。
很多时候,就像《纸牌屋》里的台词说的那样,“什么都跟性有关,而性只跟权力有关”。郭玉洁的身份,使她更容易看清异性恋世界里,权力关系带来的奇怪之处,尤其是被驯化的女性下意识地对男性的讨好。英国社会学大家安东尼.吉登斯甚至在《亲密关系的变革》里说,也许拉拉的伴侣关系才代表了未来更平等的关系模式。
作为两位长期在媒体工作的女性,我们也探讨了一下在媒体生涯里的亲身遭遇。不同的故事,你可能也会感同身受。
36:28
May 27,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