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706线上沙龙

706线上沙龙

By 706线上沙龙990081

不逃避,探索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Available on
Apple Podcasts Logo
Google Podcasts Logo
Overcast Logo
Pocket Casts Logo
RadioPublic Logo
Spotify Logo
Currently playing episode

706圆桌 | AI在创作:艺术是解放还是被流放?

706线上沙龙Jun 26, 2023

00:00
01:48:54
706圆桌 | AI在创作:艺术是解放还是被流放?

706圆桌 | AI在创作:艺术是解放还是被流放?

“在这个范畴、这个空间、这个领域所有的排列组合,AI都知道了,人类只剩下话语权。”

我们今天这个讨论叫做“技术的社会面”,我们一共有八场圆桌嘉奖座这样的活动,也欢迎大家后续关注。

Jun 26, 202301:48:54
706圆桌 | 自动化社会中的劳工替代:我们会失业吗?

706圆桌 | 自动化社会中的劳工替代:我们会失业吗?

自动化社会中的劳工替代:我们会失业吗?

周涵宁:亚马逊高级研发经理,17年研发创新和技术管理经验 

胡翌霖: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技术史与技术哲学、媒介环境学 

王博龙(主持):会读ReadFlow创始人,GPTDaily主理人

Strayn(主持2):706北美联合创始人

Jun 20, 202301:06:41
706圆桌 | 奇点来临众生相:新青年的新常态

706圆桌 | 奇点来临众生相:新青年的新常态

AI的技术进步带来了新一轮的网络景观,从文化创作到工作生活,其影响正在渗透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次讲座我们将从几位青年创作者的视角,探讨AI乱世中的个体经验以及社会层面所产生的诸多议题。

Jun 11, 202343:10
10.一起侃:疫情过后,还约吗? | 706×沙丘

10.一起侃:疫情过后,还约吗? | 706×沙丘

本期播客是由706x沙丘研究所联合出品的「空间、记忆、语境」系列线上沙龙第三期——“在疫情中生活:从社会到家”(三)。

一起侃:疫情过后,还约吗?

疫情阻隔了人们在现实空间中相见,但人与人之间的线并未断,线上社交开始彰显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线上-线下”截然二分的社交状态逐渐被打破,交叉现实状态让社交的功利性开始降低,更多高质量讨论出现在互联网空间中。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到四位嘉宾:

吴琦:《单读》主编;

方军:美国西北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候选人,纽约时报、财新、澎湃文化专栏作者;

李雅伦:沙丘研究所创始人,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研究生;

陈飞樾:沙丘研究所创始人,麻省理工城市学研究生;

共同探讨如何看待我们目前的线上社交?新型社交是否存在出现的可能性?后疫情时代我们应该怎样往前走?

Jul 04, 202046:33
9.青年说:“制度优势论”错哪儿了? | 706×沙丘

9.青年说:“制度优势论”错哪儿了? | 706×沙丘

本期播客是由706x沙丘研究所联合出品的「空间、记忆、语境」系列线上沙龙第三期——“在疫情中生活:从社会到家”(二)。

青年说:“制度优势论”错哪儿了?

疫情让我们感到自身的渺小,个体的发声极易被淹没于无尽的信息海洋中。蚍蜉撼树、螳臂当车总是惹人笑话……但每一次成功的呼喊与援助,又让我们看见,微尘可以撼动大山。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到四位嘉宾:

吴琦:《单读》主编;

方军:美国西北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候选人,纽约时报、财新、澎湃文化专栏作者;

李雅伦:沙丘研究所创始人,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研究生;

陈飞樾:沙丘研究所创始人,麻省理工城市学研究生;

疫情暴露了现有社会结构中的哪些问题?而疫情之后,哪些经验值得长久的被留存下来?

Jul 01, 202026:50
8.名人谈:听《单读》主编聊社会劳动与家庭劳动 | 706×沙丘

8.名人谈:听《单读》主编聊社会劳动与家庭劳动 | 706×沙丘

本期播客是由706x沙丘研究所联合出品的「空间、记忆、语境」系列线上沙龙第三期——“在疫情中生活:从社会到家”(一)。

名人谈:听《单读》主编聊社会劳动与家庭劳动

疫情,是否真的将我们与整个世界隔离?人们困守在百世平方米名为“家”的空间中,在这方寸间,我们在线办公、分担家务劳动、尽量生活如常,工作与生活的边界似乎变得不再明晰。人们开始重新品味“家”的含义,而在封闭空间的长期共处,也暴露出暗藏的家庭矛盾。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到四位嘉宾:

吴琦:《单读》主编;

方军:美国西北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候选人,纽约时报、财新、澎湃文化专栏作者;

李雅伦:沙丘研究所创始人,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研究生;

陈飞樾:沙丘研究所创始人,麻省理工城市学研究生;

何为“家”?家是否仍是人们的庇护所?家是否已被资本异化?女性在家庭中承担的劳动容易被忽视,家庭劳动的“价”与“值”该如何体现?

Jun 27, 202046:51
7.空间变革如何改变文学创作 | 706×沙丘

7.空间变革如何改变文学创作 | 706×沙丘

本期播客是由706x沙丘研究所联合出品的「空间记忆语境」系列线上沙龙第二期——“文学的空间,空间的文学”(三)。

互联网的发展对写作的改变无疑是巨大的,无数创作者一头扎进了自媒体的海洋中。从线上到线下,互联网不仅影响了创作的方式和逻辑,同时进一步扩大了读者的权利,而在看似更加民主的交流和互动的背后,金钱和政治对其中的操控变得更加明显。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了:

宗城:小说写作者,曾获香港青年文学奖、孙犁散文奖,作品见于《财新周刊》、《澎湃·私家历史》、《单读》等平台;

董劼:《课间休息》导演,短篇小说集《迁徙的间隙》作者,作品包括短片《渡》、《子非鱼》、《马大福音》;

李雅伦:沙丘研究所创始人,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研究生;

陈飞樾:沙丘研究所创始人,麻省理工学院城市学研究生;

共同探讨了媒介空间的转化如何改变写作?在快速变化的中国,文学审美更平等了吗?我们又该如何理解文学的意义所在?

Jun 24, 202033:45
6.现代人的乌托邦永远在别处? | 706×沙丘

6.现代人的乌托邦永远在别处? | 706×沙丘

本期播客是由706x沙丘研究所联合出品的「空间记忆语境」系列线上沙龙第二期——“文学的空间,空间的文学”(三)。

现代城市总是营造着一种紧张、压抑的氛围。作为现代性的象征,城市中的灯红酒绿、物欲横流成为了无数现代作家的批判对象,他们试图在过去、在远方寻找一个足以寄托精神的乌托邦。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了:

宗城:小说写作者,曾获香港青年文学奖、孙犁散文奖,作品见于《财新周刊》、《澎湃·私家历史》、《单读》等平台;

董劼:《课间休息》导演,短篇小说集《迁徙的间隙》作者,作品包括短片《渡》、《子非鱼》、《马大福音》;

李雅伦:沙丘研究所创始人,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研究生;

陈飞樾:沙丘研究所创始人,麻省理工学院城市学研究生;

共同探讨现代人的根究竟在何处?如何在现代城市寻觅一个彼方?而一代建筑大师卡尔维诺在著作《看不见的城市》中,又是如何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城市的未来蓝图。

Jun 20, 202027:58
5.人是否需要上帝?陀思妥耶夫斯基如是说 | 706×沙丘

5.人是否需要上帝?陀思妥耶夫斯基如是说 | 706×沙丘

本期播客是由706x沙丘研究所联合出品的「空间记忆语境」系列线上沙龙第二期——“文学的空间,空间的文学”(二)。


陀思妥耶夫斯基塑造了燠热、昏暗、神秘、不可知的彼得堡;卡夫卡塑造了压抑、窒息、异样的室内环境;博尔赫斯塑造了一个布满了镜子的、蛛网一般的迷宫;马尔克斯塑造了几乎像是自成一派小宇宙的马孔多...这些文学的发生场所,成为了反映作家们风格的展板。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了:

宗城:小说写作者,曾获香港青年文学奖、孙犁散文奖,作品见于《财新周刊》、《澎湃·私家历史》、《单读》等平台;

董劼:《课间休息》导演,短篇小说集《迁徙的间隙》作者,作品包括短片《渡》、《子非鱼》、《马大福音》;

李雅伦:沙丘研究所创始人,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研究生;

陈飞樾:沙丘研究所创始人,麻省理工学院城市学研究生;


共同分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教堂隐喻,今敏作品中时间与空间混杂而成的连续共同体,并探讨不同的作家如何展示故事的空间,如何描述意识的形状,而其中又何为真,孰为假?


Jun 17, 202024:25
4.和作家、导演、建筑师一起读菲茨杰拉德 | 706×沙丘

4.和作家、导演、建筑师一起读菲茨杰拉德 | 706×沙丘

本期播客是由706x沙丘研究所联合出品的「空间记忆语境」系列线上沙龙第二期——“文学的空间,空间的文学”(一)。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空间”这个词在文学讨论之中都是被低估或者被忽略的。写作者是其笔下世界的上帝,文学是其笔下空间的构造艺术。文学家的笔墨决定了故事将怎么被放置在空间中,而文字中所展现的空间,又往往照应着作家们所处的时代。

作者怎样去打造空间,如何去放置人物,往往体现了他怎样去理解一个人的处境。这是我们理解作者、作品的钥匙。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了:

宗城:小说写作者,曾获香港青年文学奖、孙犁散文奖,作品见于《财新周刊》、《澎湃·私家历史》、《单读》等平台

董劼:《课间休息》导演,短篇小说集《迁徙的间隙》作者,作品包括短片《渡》、《子非鱼》、《马大福音》

李雅伦:沙丘研究所创始人,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研究生

陈飞樾:沙丘研究所创始人,麻省理工学院城市学研究生

共同探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纽约与长岛两处不同的空间,所展示等级、阶层、权力和经济地位差异,以及这样的二元对立所带来的身份焦虑。而借助《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故事,我们可以读出此后所有时代的影子,这便是文字在空间与时间的双重魔法。

Jun 13, 202033:57
 3.经济学解析深度报道之衰落 | 706×沙丘

3.经济学解析深度报道之衰落 | 706×沙丘

本期播客是由706x沙丘研究所联合出品的「空间记忆语境」系列线上沙龙第一期——“互联网中讨论的消亡”(下)。

互联网的及时性似乎未能改善我们的交流,反而让人们在"即刻"的焦虑中变得焦躁,丧失耐心。海量内容的涌入,让人们被信息淹没,来不及分辨真假也无从判断优劣,深度报道陨落,优质内容稀缺而低质量内容泛滥,公共舆论的格局一路下滑。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到:

方可成: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助理教授

黄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的助理教授

李雅伦:沙丘研究所创始人,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研究生

陈飞樾:沙丘研究所创始人,麻省理工学院城市学研究生

这一次,四位嘉宾将一起探讨探讨究竟是谁在决定内容生产?人们该如何判断优质内容?如何坚守严肃内容的阵地,维护我们的公共讨论?

收听指南:

1、真诚是一切公共讨论的根基

2、当真话被流量绑架,就容易堕为流氓

3、优质内容才不是搞精英主义

4、迷信VS论证,收获结果的不确定性

5、告别民粹,拒绝反智:建立学术共同体

6、媒体人的社会化生存与“拱火人”

7、徐轶青:深度报道缘何衰落于中国互联网25周年?

Jun 13, 202029:34
2. 全民“开麦”的时代,深度讨论去哪儿了?| 706×沙丘

2. 全民“开麦”的时代,深度讨论去哪儿了?| 706×沙丘

本期播客是由706x沙丘研究所联合出品的「空间记忆语境」系列线上沙龙第一期——“互联网中讨论的消亡”(中)。

从web 1.0时代开始发展至今,互联网已经诞生了20年。这20年间,在互联网中所寄托关于“公共领域”6和“民主化”社会的理想,在商业浪潮、巨头垄断和参差不齐的用户素养中幻灭,取而代之是关于社会权力、技术控制和民众启蒙的讨论。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到:

方可成: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助理教授

黄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的助理教授

李雅伦:沙丘研究所创始人,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研究生

陈飞樾:沙丘研究所创始人,麻省理工学院城市学研究生

四位嘉宾将一起探讨互联网从软件到工具到平台的过程中,人们的“交往行动”即“讨论”的变化,互联网中小圈层的兴起以及资本、权力与人在这20年间的拉扯。

收听指南:

1、技术:生之初,性本中立

2、技术、经济、传统文化、“圈子”:谁在影响公共空间的讨论?

3、开进故宫的大奔:私人领域、原子化社会和公共领域在语境上的区别

4、《娱乐至死》没有批判娱乐,它到底在批判什么?

5、技术决定论背后的阴谋

6、社交平台创造回音壁?人应该主动追求多元信息

7、权力才最重要的影响因子,而不是资本

8、靠举报排除异见,只会让讨论消亡

9、法不禁止即自由

Jun 13, 202047:01
1. 方可成谈中文互联网中讨论的消亡 | 706×沙丘

1. 方可成谈中文互联网中讨论的消亡 | 706×沙丘

本期播客是由706x沙丘研究所联合出品的「空间记忆语境」系列线上沙龙第一期——“互联网中讨论的消亡”(上)。

互联网正在重塑我们的生活,但它并没有如最初设想那般,让世界更加联系紧密、互联互通,反而在互联网空间中,人们热衷于表态和站队、乐此不疲为彼此“扣帽子”、“贴标签”,甚至于反手就是一个举报。这些行为正在割裂我们的语境,让理性公众讨论的声音逐渐消亡。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到:

方可成: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助理教授、

黄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的助理教授,

李雅伦:沙丘研究所创始人,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研究生,

陈飞樾:沙丘研究所创始人,麻省理工学院城市学研究生,

四位嘉宾将一同 探讨文字、语言和视频不同媒介之下,不同交流方式的优劣;而在迈入互联网时代之后,又是什么加剧了我们讨论中的鸿沟?

收听指南:

1. 《中文互联网中“讨论”的消亡》引发大讨论

2. “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的交流孰好孰坏?

3.线上网课造福知识传播?不一定!

4.“人的理性是需要通过交往行动来构建的”,尤其是面对面的交往

5.网络2.0:全民创作的时代

6. 资本介入让互联网讨论与自发、理性渐行渐远

7. 被互联网广告幻灭的民主

8. 从软件到工具到平台到空间的互联网进化

Jun 07, 20202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