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安而遇

隨安而遇

By 安小姐

以前很愛說“隨遇而安”,現在的心情是隨安而遇,隨我遊走吧。2020第一季前二十集是晨運走路的分享,第二季主題為「單車紀行」,從社區大學單車溪行課程出發,每週不同路線,試著用單車和溪流的角度看世界。第三季2021年,做的是北投篇,記錄我散步北投後眼前的、歷史的、想像的、享受的各種收穫,第四季隔了一年半多才回歸,從2022年9月開始「在秋天__」系列,不只是季節,也想講來到生命的秋天:中年生活。
Available on
Apple Podcasts Logo
Overcast Logo
Pocket Casts Logo
RadioPublic Logo
Spotify Logo
Currently playing episode

單車紀行15:一小段一小段前進

隨安而遇Oct 23, 2020
00:00
18:32
在秋天15尾聲

在秋天15尾聲

在秋天,尾聲 2022年就要結束,在秋天系列的文章從九月開始到現在大約有15篇,錄成聲音版放在Podcast上的前後有16集,盡力維持每週更新一次,這是今年初許下的願望,總算有做到。 讓我想起以前在澎湖開安書宅時期所發起的「島嶼週記」共同寫作計畫,就是怕自己一個人想每週固定寫點東西出來會偷懶,所以找朋友一起來互相督促,雖然大部分都是由我來催稿,但催稿之前,我必須先催自己,算是件一舉多得的事,每個朋友各自連續十週所寫出來的文章,都成為安書宅的收穫。 突然很懷念那些年在澎湖時不時地揪朋友一起寫週記這件事,讓朋友之間多一個話題,也更拉近彼此的距離,好像我們真的是一斑同學似的,每人的專長都不一樣,想寫的可能是自己的過去,可能是正在關注的議題,有的附上照片,有的以繪圖為主體,合在一起非常精彩。
Dec 29, 202225:28
在秋天14擁抱了冬天

在秋天14擁抱了冬天

也許未來我們也不會真得變成很老的老人,我們這一代多少還是有承先啟後的功能,不是完全的網路世代,還喜歡許多實體事物,在中年的現在就提早關心老人,像認識未來的自己一樣,從重情義上一代所接收到的價值,拜科技之賜,我們更易於傳遞。 秋天是漫長的中年,因為老年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很多人過65歲還是完全不老,保持年輕的方法越來越多,也許未來秋天和冬天是擁抱在一起的。
Dec 22, 202222:19
在秋天13特別的三十年

在秋天13特別的三十年

在秋天,特別的三十年 上次寫了特別的一年是今年:2022,今年裡面很特別的一天是:1211,因為這一天裡面,藏了一個整整的三十年,我見證18歲的臉龐跟48歲的臉龐並不會有太大的改變,那些電視劇裡面由不同的人演少年和中年、總是相隔不到十年就認不出來的老梗,是不合邏輯的,因為我認出了同學會上每個人的臉,連老師的臉也都跟三十年前一樣。 大部分的高中同學都是三十年未見,記憶中我的同學們都是很會讀書的人,或者說,每個人都必須日以繼夜地讀書考試,彷彿完全沒有做其他事情,事實上並不是,例如有人記得的是體育課要考游泳結果怎麼都游不到,我竟毫無印象。應該是我的記憶有偏差,我恐怕是只選擇了心裡在意的部分寫入資料庫。 明明有些熱鬧有趣的事,如音樂課體育課家政課護理課軍訓課,也有各種社團,還有跳啦啦隊、校慶活動、同樂會、慶生會,還有聯誼、畢業旅行......
Dec 14, 202224:21
在秋天12特別的一年

在秋天12特別的一年

在秋天特別的一年 2022快過完了,前幾天突然覺得今年好像一事無成,大部分時間都在家裡客廳度過了,沒有接工作,也沒有去哪裡幫忙誰,感覺是安安靜靜的一年,但,又有好幾件重要的、特別的、足以寫入人生歷史、或改變了人生視角的事發生在這一年裡面。
Dec 08, 202223:12
在秋天11 很長的秋天

在秋天11 很長的秋天

≈在秋天,很長的秋天≈ 夏秋的分際是,吹冷氣與否,秋冬的交替則是,晚上睡覺鋪墊被與否,十一月底了,還是沒有拿出棉被,只蓋涼被睡,雖然沒吹冷氣,但電風扇還開著。今年秋天特別漫長,不要說冬天了,有一種連秋天都不太明顯的感覺。 即使一場一場雨下,基隆也沒有像往年一樣每一場雨都會變冷一些,室內外溫度都維持在二十多,是不冷不熱剛好的溫度沒錯,但,年底了還不往冷的方向走總覺得哪裡怪怪。
Nov 30, 202221:01
在秋天10穿越

在秋天10穿越

在一小時的直播演唱完成後,穿著華麗禮服的歌手輪番上陣,每人大概三首歌,兩小時大約有十幾個接力上台,他們好厲害,除了第一位穿著清涼布料用很少外,其他全是金光閃閃瑞氣千條的超亮麗晚禮服和首飾,只登場十分鐘,卻打扮得那麼隆重,不管身材如何,對觀眾的誠意十足。 不管現在年紀是幾歲了,打扮是當年的,有的連歌聲都保持著,雖然下台後會馬上穿回便服、親切地坐下來與客人聊天,但在台上獻唱時全是超自信的明星風範,好多位都真的是實力派,儼然一場群星演唱會,不過是小型的,及,現實的。 異常華美閃亮的十分鐘舞台,演唱的同時也是收打賞紅包時間,不像受邀來直播演唱的歌手有車馬費,他們收到紅包後要扣除客人的基本消費給餐廳,剩下的才是自己的收入。
Nov 24, 202223:12
在秋天09最後的熱血

在秋天09最後的熱血

在秋天最後的熱血 這兩個禮拜走了兩次新竹,去與我最後一個職場的同事們聚餐,及參觀辦公空間異動後的樣子,看看可能是我最後熱血的所在地,也好成為記下這個小故事的開場,或說,也好成為畫下某個書店故事的大句點。
Nov 18, 202223:38
在秋天08重逢

在秋天08重逢

≈在秋天重逢≈ 三十年後才重逢的老同學,可以說是新朋友,但又擁有一些共同的回憶,那些你遺忘的,別人竟然都記得,是很美妙的事。 從七月、八月、到十月,與高中同學聚會三次,慢慢往十二月的超大型全屆同學會邁進,是一件更神奇的事,甚至,討論起要製作紀念班服,一群快要五十歲的,是重新變成高中生了嗎? 沒想到三十年後,我所拋棄的成長史,重新來到眼前,同學們拼拼湊湊把老師們的名字都記起來,以及他們的長相、教學特色、聲音腔調等等,當然也把同學們的相處點滴慢慢回憶起來,我不知道封存到哪個腦袋深處的畫面,他們都有解鎖的密碼。 重逢在我們中年的時候,真是剛好,四十八歲算是還不太老有點能力也還有活動力的時候,再晚可能解鎖的密碼要失效了,無法想起這麼多小時候的事,再晚可能皺紋要出來攪局,無法一見面就說彼此都沒有變。
Oct 27, 202221:38
在秋天07回澎湖

在秋天07回澎湖

≈在秋天回澎湖≈ 澎湖果然還是能給我滿滿能量的地方,而且,已經練到了一個景點也不需要的功力,經過兩個半白天與三個夜晚,簡單聊天卻很豐富,因為參雜太多回憶,最後只好用百感交集來形容。 朋友所在的地方,就是我的澎湖景點,聊不完的天,就是我的澎湖行程。
Oct 19, 202230:15
在秋天06台北邊邊

在秋天06台北邊邊

≈在秋天台北邊邊≈ 我算不算台北女子呢?對澎湖、台中的朋友來說可能是,對桃園、新北的朋友可能不是,對高中同學來說可能是,對大學同學來說可能不是。就像有人喜歡說我是文青,至今我仍聽不習慣;有人期待我是基隆人,我會遲疑。 什麼地域,什麼性別,什麼類屬,最好都不要把刻板印象抱太緊。 台北生存大不易,男女都是,雖然網路一片論戰,我還是沒有去看那部劇,畢竟,關於台北,我自己體驗很多。 從三十幾年前的過去,到現在仍固定移動前往,除了選市長的時候沒有投票權外,家在基隆跟在台北其實差別不大...
Oct 07, 202220:43
在秋天05遇到好老師

在秋天05遇到好老師

祝老師們教師節快樂~~~
Sep 28, 202220:43
在秋天04進入湯屋宇宙

在秋天04進入湯屋宇宙

≈在秋天進入湯屋宇宙≈ 去北投上課的一個重點,就是順便泡湯,好吧,也許可以說是因為想泡湯,所以選了那麼遠的課,來當作必須不畏千里每週出門的理由,本來出門一趟只能做一件事的,這個選擇讓我可以做兩件喜歡的事,花費時間與車資再多都很值得。 先泡湯,然後去上唱歌課,此美夢實現兩週下來,果然暢快。 尤其進入大眾女湯裡,真的是一個很夢幻的宇宙。 除了一瓶水什麼也不能帶,也不需要,所有的衣物都鎖在櫃子裡,手上只掛鑰匙圈,因為人也不多,索性把鑰匙圈套在水瓶身上置於角落,最徹底的孑然一身就在此刻,除了有人還是頭戴浴帽或泳帽或毛巾外,或手腕有拿不下來的飾品如玉鐲。總之,放眼望去,個個都是一身的白皙、 軟綿綿閃亮亮的人類。 如此湯屋宇宙之純粹,且多半不交談,盡皆放空,盡皆泰然,世界和平,安靜喜樂,什麼境界都能達到,什麼時空都可穿越。 雖然偶爾也有出聲主持秩序之長老級人物,自是熟門熟路經常入此宇宙者,提醒入池要沐浴要沖腳,搓揉動作於池中不可,但淋浴區可,或廁所在哪裡等等;若同時間有好幾個長老在,她們可能聊起來,如前幾日地震時池水生浪濺出來很嚇人之類的。 遊客三五結伴入屋者,也比較會聊起來,但被長老制止幾個動作後很容易噤聲,就開始用氣音說話,或比手畫腳擠眉弄眼,劇情多為那個池子太熱了,還是來這個低溫的池子比較好,或一抹無奈微笑表示那裡太擠了,或挑眉看看時鐘心知肚明,我們待會就走吧之類的。 確實是個神奇的宇宙,只有時間繼續在走,手機和網路都不存在,喧囂就在一條門簾外的馬路上卻好像隔很遠,有著天窗的木屋頂和湯池邊緣的石頭都透著古意,不看人類的時候抬頭低頭就看著這些結構,我想百年之前的視線也差不了多少吧,雖稱不上原始,卻因為身心赤裸裸而享受了原始。 高溫池45度,能泡進去的時間不長,每隔一段時間要起來把細胞放涼,沖沖冷水,休息過後再戰。漸漸地,放涼所需要的時間已經比泡湯久,曾經我看到一直在池邊閉目養神如雕像的長老,甚至全身躺平好像已經在岸上睡著的長老。 放涼的姿態,是一種藝術。我很不好意思覺得這宇宙裡正在進行一個美展,我欣賞著好多美得要命的維納斯。 她們究竟一次入場是在這宇宙裡待多久呢?我好好奇,但沒有等答案的能力,總是一個小時多一點我的心跳就召喚著,必須登出,否則可能爆炸。 顯示為作為此宇宙的信徒,內功仍不足的狀態。 去別的地方泡湯的時候曾經看過很誇張帶著浴袍、水果、茶點、報紙在岸邊桌上的長老群開心聊天,根本沒怎麼入湯,是準備耗上一整天嗎,還是約好來聚餐,後來終於有一次看到他們被工作人員制止,才明白那是不可以的,不然,我已經有如法炮製的念頭了。 但我慢慢也懂了,為什麼溫泉要加上旅館或飯店,實在是泡完湯很適合躺平睡覺,不適合出門吹風啊,由於我登出湯宇宙後是要接著去上課的,一方面身體放得很鬆是很好,另一方面精神放得太鬆就有點呆了,走出湯屋根本不適合做任何事情。 好險選的是唱歌課,算是另一個放空宇宙。只要兩者之間的連通道走慢一點,多散步幾分鐘,喝個豆漿,看看樹聽聽鳥,心跳緩下來,空氣多吸兩口,就能順利銜接。 所以北投雖然在超過兩小時之遠的地方,我還是喜歡前往,交通便利,不需尋伴、一個人也能勝任,秋天的平日午後,公園、湯屋、課堂,看似沒有遠離什麼,其實有許多小型宇宙可去。 不必探索什麼,單純去躲藏,去心跳加速,去當別人眼中的維納斯。 以拜訪宇宙來說,兩小時不算遠。 #在秋天
Sep 22, 202218:58
在秋天03告別咖啡

在秋天03告別咖啡

怎麼能夠對心愛的咖啡說分手,二、三十年的感情啊,不管是儀式感、是咖啡因本身、或安慰人的香氣,咖啡才是我真正的寵物啊,我好像曾寫過文章這麼賦予咖啡地位,拋棄的話絕對是背叛。 醫生建議我不要喝那麼多咖啡,在我說睡到半夜很容易醒來而難再入睡時,以戒咖啡為處方試試看。 應該會死掉吧,我不假思索、誇張地回答。 每天都很早就喝了,很少拖過中午的,不至於影響到半夜睡眠吧,而且我已經喝很少了,一天才一杯300c.c而已,要怪到咖啡頭上嗎?非常不願相信晚上睡覺跟早上喝的咖啡有關。 離開咖啡的話,會頭痛的,我想對醫生表明身心都無法分手的依賴程度,結果被反將一軍:都已經成癮了,更要戒。 之前一直覺得是因為貓孩子,晚上都是被貓的聲音動靜吵到,才睡不安穩,出門在外睡不好則以認床為由,第二天就靠咖啡提神,早餐飯後的咖啡時光,更是最愛拿來炫耀的悠閒。總之是身心靈混成一團的循環,早已分不清真正的需求從何而來。 咖啡之必然存在,是認為要喝到老的重要陪伴,彷彿喝出來的是我的態度,這是我生活享受的代名詞,我的樸素和我的奢華,都是長成一杯熱咖啡的模樣。 如今,身處一個想要改變自己一些舊習慣的秋天,中年反思,到底為什麼非得每天喝咖啡不可?真的一天不喝就頭痛嗎?突然很想知道:不喝咖啡也能活下去嗎? 恐怕要試試看才知道。 於是我就開始跟咖啡告別了,從送走愛貓那一天開始,決定喝一休一,過了一週發現我還活著,沒有真的到頭很痛的地步,沒喝的那天確實有睡好一點,但也可能是前幾個月照顧貓太累,是補眠期。 第二週我就跳級為喝一休二了,但休日裡有一天以玄米茶或烏龍茶替代,日子竟然也平安順利度過,甚至因為遇到星期六整天都出門,忍住了沒去買便利店咖啡,就順順地挑戰了休三,現在進入第三週,就繼續只喝週三和週日吧,視此為雄心壯志。 好吧,原來我沒有那麼愛你,茶也好,咖啡也好,莫非終究是屬於儀式感較多,而不是真愛。那就由我來主動跟你告別吧。 當然不是從此以後不相往來,只是戒掉莫名的依賴,人生應該追求更重要的東西,例如睡好覺。不論在哪裡都很容易入睡及一覺到天亮的人、很難想像經常受睡眠障礙困擾的人,真的很期待早上睜開眼的時候窗外已經天亮。 很久以前我還是台北上班族的時候就淺眠易醒,所以才會等天亮去運動,所以不管住哪裡都會注意附近有沒有公園適合去晨運快走,後來好像是到澎湖才漸漸變成跑步,有運動的日子通常會睡得好些,尤其是游泳或騎腳踏車。 今年三月忽然腳痛加腰痠暫停運動到現在已超過半年,剛好又是照顧病貓的半年,睡眠品質越來越差,明明沒做什麼事也沒什麼煩惱,所努力的只有學音樂和畫畫而已,真無奈,但畢竟是為了愛貓,隔天喝杯好咖啡也就能撐一天吧,現在想想,確實因此多喝許多咖啡,有時早上會變成一壺,有時下午會多沖一包掛耳解饞。 如果這次真的成功戒掉對咖啡的癮,並因而得到穩定的睡眠,就太有趣了,意味著過去以為非常重要的事,可能都有推翻的機會,以為沒有什麼不行,可能都可以放下了。 也許不需要貓也不需要咖啡。 這樣一句話講出來,大概僅次於:也許不需要網路也不需要手機吧,作為現代人來說,是某一種境界。
Sep 19, 202218:33
在秋天02唱告別的歌

在秋天02唱告別的歌

這個秋天我被動或主動地做一些告別,剛好最近反覆練唱的,就是一首告別的歌。 先是與愛貓告別,已經生病好幾個月的我貓女兒,已經老到17歲,是人齡84歲的老貓了,要與她告別的心理準備幾年前從澎湖回來她瘦巴巴很挑食難養的時候就開始做,後來被我慢慢養回一點肉,又活蹦亂跳起來。 真是好孩子,要多陪我幾年,尤其是疫情把人關在家裡的這兩三年,照顧她是心甘情願不出門的好理由,我真的是無怨無悔,享受有貓的幸福,享受當宅女,甚至可以說享受了類似貓過的生活。 很感謝老天給我足夠的時間與她告別,讓我知道,好好地告別一份感情,真的是很重要的事。 我盡力了,盡全力了,花很多時間在一起,最後她狀況較多的時候,就順著去收拾各種殘局,看她想幹嘛大部分都隨她,當然我沒辦法完全解讀她的身心苦樂,可以確定的感覺是,她很愛我,還好我也一天到晚對她說寶貝啊媽咪最愛妳了。 她很聰明知道自己,也以全部的力氣用她最後的生命氣息陪在我身邊,整個夏末秋初我專注於畫一幅高難度的畫,她完全感應到我的心情,一直到我停下筆,簽好名,說畫完了,她才放心離開。 所以真正需要告別的,是一些生活習慣,是那個習慣有貓的自己。 從每次回家把門打開第一句話就是呼喊她的名字開始,此後開門就只是開門而已,一些本來要開著門讓她可以隨時進出的後陽台、廁所等,現在隨時關上也沒關係了。 簡單說,現在這些門只是門而已,不再是需要留的門,不再是有期待的門。 以此類推,少了一個家人之後要告別的,是舊時光裡的舊日常。 是告別舊自己。 秋天的氛圍正適合,慢慢改變,慢慢適應季節變化,同時,漸漸適應自己一個一個習慣的改變。 一聲一聲少聽見的動靜,一眼一眼少看去的角落,一句一句少說的話,化為一遍一遍多唱的歌,不失為一段美美的秋天的告別。
Sep 15, 202219:59
在秋天01唱歌

在秋天01唱歌

生活裡應該要有音樂,生命裡應該要有音樂,能讓空氣不只是空氣,變成靈魂也得以順暢呼吸的空氣。 我記得小學有音樂課,國高中就模糊了,大學更少吧,除非很熱情地去參加樂器相關的社團,整個受教育過程都乾乾澀澀的,好可惜。 出社會若干年後,開始斷斷續續學一點學一點,並不是為了當音樂家,也沒有表演的欲望,就是希望生活裡持續有跟音樂相關的學習。 無關乎工作,無關乎賺錢,無關乎被看見。 甚至無關乎幸福快樂的追求,可能只是好奇和有趣,人類怎麼能創造出這麼多樂器和音樂歌曲,其實我不知道自己想從接觸音樂去探索什麼,也許不探索什麼也沒關係。 這一季秋天我選擇上唱歌的課,輕鬆一點,隨時隨地可練習,不用背樂器,也不用花錢買樂器;但我猶豫許久,最後決定大老遠跑到北投去上,是讓路途為學習加分,想像能順路泡個湯,散散步,拜訪一些朋友,感受北投風情,變成每週的小旅行,及創作題材。 第一堂的唱歌課,老師教了我們一首世界童謠「古老的大鐘」,日文版被平井堅唱成大人的歌,非常好聽。 當然是他的音色太美,第一句清唱進來就被迷倒,連百年大鐘的滴答滴答每個字都唱得清晰、輕巧,歌裡的故事被歌聲幽幽地遞進來、從耳朵到心裡,老師教唱也是極溫柔的語調,沒想到我從如此多重優美的歌聲中,展開這個軟軟的秋天。 是軟軟的沒錯,北投風情也是給我溫溫的軟軟的感覺,再僵硬的人來到這兒也會被融化的意思,那我就拿來期待自己吧。 我的秋天,要放進各種柔軟的東西,目前有音樂、畫畫,昨天早上還去看了與藝術有關的電影,雖然剛剛送走我心愛的最軟綿綿的貓孩子,但她仍佔據我心一角;加上準備重拾最難掌控的毛筆的軟,和我正在調整的身體裡裡外外,及意欲完成新系列寫作,人生轉入秋天還是很不錯。 可以把童謠唱成流行歌,有軟軟的愛,有美美的。
Sep 12, 202220:54
在秋天____

在秋天____

春天是萬物新生,是年的起始,夏天是盛情,是陽光燦爛,冬天是收藏,是休養生息,秋天呢? 人的話,誕生是春天,起飛是夏天,那秋天就是中年要慢慢落回地面的時候,冬天才能收合。 我自己大概25歲以前是誕生為各種角色,西元2000年第一次半自助旅行去美國玩算起飛進入夏天,接下來二十年間都很想往外跑,去各地方體驗當地生活,尤其陽光燦爛的地方,看見自己的青春與盛情。 不過,四十出頭就很想家了,果然中年如秋天,想降落地面,有點像起承轉合,春起夏承,秋轉冬合,秋天就是讓人沈澱,中年讓人想轉身,想轉念,一會兒向前看,一會兒往回看,有點反覆,有點想整理,有點期待乾脆按下重新整理鍵算了,但前半生的包袱已經形成,後半生的收場正在踏入。......
Sep 08, 202218:54
女巫絮語09:從天狗庵看北投

女巫絮語09:從天狗庵看北投

天狗庵是日本人平田源吾創辦,他在1895年來台灣從事礦業活動,並到北投尋找溪流溫泉養傷與腳氣病,隔年3月再度到北投沐浴,向當地人買下在北投溪邊的房子,日治時期地址為「芝蘭二堡北投莊七十三番地」,為第一間民營溫泉旅館天狗庵,北投溫泉旅館行業自此迅速發展起來,同年「松濤園」、「保養園」陸續興建。 平田源吾1905完成籌建「北投湯守觀音」,1909著《北投溫泉誌》,推動北投溫泉文化不遺餘力,1919年過世後,天狗庵由平田家第二代繼續經營,至戰後平田家族才舉家搬回日本,天狗庵因而漸漸荒廢。直到旁邊的加賀屋溫泉飯店興建,聘古蹟修繕師修護復原遺跡石階,天狗庵原始建築物部分,戰後時期為省政府衛生處人員住所,歷經多次改建,原本毀壞殘破不堪,加賀屋曾出資整建,1997年通過台北市古蹟審查將石階石柱列為遺跡,2011年設立天狗庵故事館。 2015經民間機構、地方文史工作室與公部門共同推動後,建議設立具歷史意義與鄰里情感之公園,至2017年市政府定為「天狗庵史蹟公園」。現存由卵石組成的「天狗庵古石階」階梯已超過120年歷史,1960年代天狗庵舊址為省府衛生處人員住所時,區內保留磚構造與尺二磚鋪面遺跡,部分磚造扶手曾修復,與天狗庵石階石柱合為公園之歷史保存區。
Feb 11, 202121:35
日常咩哞:25年同學會

日常咩哞:25年同學會

同學們都還跟當年一樣,互相都認得出來,講話的調調都沒變,瞬間就親切了,明明,是25年那麼久沒見的人。 本來擔心自己說不上話,結果還好,大家很容易就聊起來,太多年不見,太多遠的近的進度可問,不管當年熟不熟,同班不同班,都像自然而然有條線可輕鬆串起來整桌人。 很微妙的感情,空白的部份好像一點也不重要。 我們班,我們這屆,好熱鬧,我們一一數著大家在哪兒,做什麼事,也吃力地追著腦中的回憶,啊,果然是一起生活過的,努力拼湊各自記得的部份,莫名有趣。 早點拼湊記憶是對的,誰知道更老之後我們會不會遺忘,老朋友是見一次少一次的,雖然我沒有往傳播發展,沒有成家立業,也沒有小孩話題可聊,但,聽大家的故事還是覺得好好。 嗯,有老同學好好,看每個人都亮亮的,覺得自己也與有榮焉。
Feb 09, 202120:43
女巫絮語08:北投公園石拱橋與防空壕迷宮

女巫絮語08:北投公園石拱橋與防空壕迷宮

北投公園1913年完工,是台北市的第三座公園,也是台灣第一座溫泉公園,園內有一座特別的「石拱橋」也同時誕生。1911年相當於日本的明治末年、大正初期,當時日本一般橋樑都是木造橋,比較重要的橋樑才是石拱橋,其特色在於它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建築工法,從歐洲傳到東方的印度再到中國,最後到日本,日本運用得很好,工法裡面最關鍵的是中間有一個拱心石,它沒有用一根鋼釘,就是只用拱心石來固定,讓石塊造橋卻取得平衡,且堅固耐用。直到現在,百年以後,新北投公園裡面還能看到這座「石拱橋」,成為見證北投公園歷史的古蹟,也是難得一個能讓人隨時從它上面走過去的古蹟。
Feb 04, 202118:56
日常咩哞:快意人生

日常咩哞:快意人生

騎車真的很莫名地開心啊,尤其騎超過20公里這麼飽足的里程數時之暢快。
Feb 02, 202119:35
女巫絮語07:新北投地名從鐵路而來

女巫絮語07:新北投地名從鐵路而來

因溫泉而誕生的新北投車站: 日治時期因為越來越多人要到北投溫泉區泡溫泉,但交通卻不甚便利,從淡水線鐵道的北投站下車後只能步行到溫泉區,於是1916年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運輸課興建了長約1.2公里的支線「新北投支線」,又稱浴場線,設置「新北投乘降所」,後改稱為「新北投驛」,也因為鐵路車站以新北投驛為名,才開始有了「新北投」之名。1937年曾因站體不敷使用而將車站建築依原樣式擴充三分之一空間,二戰末期因物資缺乏鐵道曾被拆除,1946修復完成才重新啟用。 1988新北投支線與淡水線一起廢線,新北投車站在台北捷運興建時差點被拆除,台北市政府象徵性地以一元賣給台灣民俗村,在彰化保存了25年。經地方爭取、募款等各種運動與協調,曾被彰化縣政府列為暫定古蹟,到2013台灣民俗村產權人日榮資產管理公司決定無償捐給台北市,2014車站構件編號拆解後運回台北,2016年經多次公聽會與實施臨時路型站體模擬試辦,選定原址附近的七星公園、啟動車站重組工程,於2017年4月重組完成,對外開放。 新北投車站目前是台北市僅存的百年車站,站體為木造結構,特色有屋頂上的老虎窗及簷架下的雕花托座等,2019新北投車站二期工程完工,增加了一輛曾跑過淡水線的35TP32850型三等普通客車車廂一起展出。
Jan 30, 202118:45
日常咩哞:珍貴的食慾

日常咩哞:珍貴的食慾

因為暈車後的頭痛太痛苦而想要從此以後活在自己世界裡就好。。。
Jan 28, 202118:24
女巫絮語06:噴水池不只是噴水池

女巫絮語06:噴水池不只是噴水池

北投水道興建於1911年,是台灣的第十一座水道,(第一座水道1899年興建於淡水北投子),主要是因為北投以溫泉漸漸出名,泡湯遊客越來越多,為了供應居民和浴客使用,日本人在1910年展開北投地區的水源探查,發現十八份西南方水源水質試驗頗為清淨,1911年3月開始北投水道計劃工事,包括水源地二箇所,第一水源地為鳳梨宅泉,第二水源地是汴頭泉,還有第二水槽、第三水槽、景觀噴水池、及其相應的管線設施等,當時的管線輸送不需要馬達,是利用水壓重力流下。 所有工事在同年6月完工,即開始供應水道水,北投水道的給水區域為浴場附近、北投驛(北投火車站),及其幹線左右市街和聚落,當時的人口有2340人,往來北投的浴客一天最多有500人,也將可能增加的人口考慮進去,是以4000人的使用所需為計畫。北投公園內位於圖書館前的兩座景觀噴水池都是北投水道的洩壓孔,有洩壓調節、緊急供水、消防保安的功能。 北投公園中的雁鴨銅雕噴水池,又稱小銅鴨噴水池,是1911年北投水道興建時的設置之一,因此,它比所在地1913年興建的台灣首座溫泉公園—北投公園還早誕生,噴水池同時也是北投水道的洩壓孔,在當時有洩壓調節、緊急供水、消防保安的功能,直到1988年以前,小銅鴨噴水池的水都還是從北投水道十八份管線輸,利用水壓重力流下。超過百年的北投公園不只是當地人的重要回憶,許多景點都是民眾出遊的拍照勝地,尤其北投圖書館前的雁鴨噴水池,不過,在噴泉上最具特色的雁鴨銅雕噴水口卻在2005年左右無端遭竊,不少老北投人感覺非常可惜,2013年經過北投文史團體蒐集老照片,當地孩童寫信給市長表示希望找回阿公阿嬤的成長記憶,重新打造復刻版雁鴨噴泉頭,最後市府決定請在地藝術家協助重製,於2013年6月舉辦復舊啟用儀式,雁鴨銅雕噴水池上才恢復有了小銅鴨噴水的樣貌。
Jan 26, 202117:60
女巫絮語05:圓心

女巫絮語05:圓心

起點雖然是瀧乃湯,但總覺得溫博館才是北投的圓心所在~~~~ 東亞最大溫泉公共浴場: 北投溫泉公共浴場1913年落成,是當時東亞最大溫泉公共浴場,由日治時代台北廳長井村大吉下令建造,台灣總督府的建築設計師森山松之助監造,為和洋風格、一樓以紅磚砌牆、二樓有斜面木造雨淋板的「半木式建築」。其門廊、煙囪、半圓高窗、彩繪玻璃拱窗、鐘型屋頂等為西式建築常見,有英式鄉村別墅風格;內部一樓有圓拱列柱圍起的羅馬風格石造浴池,設計為需要站立泡湯的「立湯」,另有兩座小浴池和一間VIP湯屋服務女賓,二樓休憩區為木造,有榻榻米大廳、涼亭、望樓、玄關,有販售餐點飲料、安排藝文演出。1923年日本裕仁皇太子至北投參觀公共浴場與考察溪中的北投石之時,浴場二樓因而增建「御休所」供其休憩。 在北投溫泉發展史上這裡是非常重要的公共休閒場所,不過,戰後歷經中山堂、台北縣議會招待所、民眾服務處、民防指揮所與光明派出所使用,後期荒廢至1994年被北投國小師生發現,社區居民發起保存古蹟運動,1997年內政部公告為三級古蹟,1998年整修完成重新命名為「北投溫泉博物館」,為台灣首座公民合營博物館,目前一樓為北投溫泉浴場展示區、北投石展示區以及溫泉北投展示區,二樓有北投溫泉鄉發展史、多媒體視聽室、北投產業等展區。
Jan 23, 202119:26
朋友篇01:在那遙遠深山裡

朋友篇01:在那遙遠深山裡

明明只是“新竹”,怎麼會那麼遠呢?
新竹縣尖石養老部落霞喀羅古道,真的是非常深山林裡啊~~~
Jan 21, 202121:59
女巫絮語04:以北投為名的礦石

女巫絮語04:以北投為名的礦石

北投石命名的故事: 1899年岡本要八郎來到臺灣,隔年開始研究臺灣的礦物,1905年在北投溪發現褐色沉澱物含微量的放射物質「鐳」,到1909年日本東京帝大神保小虎教授來台確定北投溪所產之北投石是「硫酸鉛放射能礦石」,1911年在日本秋田縣田澤村的澀黑溫泉(今稱玉川溫泉)亦發現類似北投石的礦物結晶,於是1912年神保小虎教授在國際礦物會議展示北投溪所產礦石,提出審查申請,將此新礦石正式命名為「北投石」(Hokutolite)。 1915年岡本要八郎出版「北投石調查報告文」,紀錄北投溪上游所產之北投石的放射性較下游的強;表面結晶比底層的放射性強等特性,為保護北投石也建議從第一瀧到泉源之間應該禁止採石,限制附近開發工程。1923年日本裕仁皇太子曾渡北投溪勘查北投石,1932年日本政府公告北投石為「天然紀念物」,在北投溪沿岸立牌嚴禁開採。戰後日本文部省指定日本的北投石為「特別文化財」,台灣於2000年指定北投石為「自然文化景觀」,成立「北投溪(北投石)自然保留區」,為台灣第一宗納入保存指定的礦物。
Jan 19, 202120:40
女巫絮語03:御渡涉

女巫絮語03:御渡涉

裕仁皇太子視察北投事件: 1923年4月,日本皇太子裕仁(後來的昭和天皇)以太子身份代替大正天皇抵達台灣,進行為期12天的巡視,4月25日這天,裕仁皇太子的行程是參觀草山以和北投溫泉公共浴場,及考察北投溪中的北投石。 北投溪發源自地熱谷,是磺港溪的一條支流,溪流從地熱谷而下,流過北投公園,日治初期民眾在一瀧到五瀧野溪浸泡,也是北投石的產地之一。當時為便於裕仁涉溪考察北投石,在溫泉第二瀧附近(瀧乃湯溫泉浴室前)鋪設了「飛石」,即讓便於站立溪中的踏腳石。 1934年12月,地方居民為紀念這個事件,特別在北投溪畔立石刻紀念碑。現在北投公園旁「瀧乃湯溫泉浴室」的院子裡,保存了這座刻有「皇太子殿下御渡涉記念」的紀念碑,當時的「皇太子殿下御渡涉飛石」已下落不明,現在石碑側面的文字「大正十二年四月」應為立碑的時間,而背面刻的「昭和九年十二月道路改修」則應該是配合道路改建而移動過涉渡飛石的日期。
Jan 15, 202115:59
女巫絮語02:瀧乃之湯

女巫絮語02:瀧乃之湯

現存最老日式浴場 瀧乃湯約於1907年興建,名稱由來是其門口處即北投溪之「二瀧」,即第二號溫泉瀑布所在,故取名瀧乃之湯。其泉質為青磺泉,酸度高具刺激性,源自北投地熱谷,初為居民於北投溪畔建立的湯瀧浴場,日治時代成為官方使用的大眾浴池,提供日本軍人療養之用,所以原本只有男湯,其浴池已有逾百年歷史,以唭哩岸石所造,石塊與石塊之間為免滲水或被侵蝕而以硫磺漿塗抹,至今得以保持完整。由於當時入浴費只需要三分錢,有「三仙間」暱稱。 台灣光復後由陸軍總部接收,再轉由國有財產局先租後賣,1950年左右賣給承租人林添漢,將露天湯瀧增建屏障,以「瀧乃湯大眾溫泉浴室」為名,並增設女湯與個人湯,目前由其後嗣繼承,為新北投溫泉區現存最古老的日式泡湯浴場,2011年起由第三代經營,2016進行了六十年來第一次的大型修復工程,但原結構與歷史湯池保留不變。庭院中有日治時期裕仁皇太子探訪北投後、民眾設碑紀念之石碑,上有「皇太子殿下御渡涉記念碑」字樣,供民眾免費參觀。
Jan 12, 202116:34
女巫絮語01:湯

女巫絮語01:湯

認識北投五、六年以上了吧,卻沒有好好泡過溫泉,最近終於享受了女巫湯,包括去年底的瀧乃湯,和這禮拜的北投青磺名湯,都很棒,怎麼會現在才開始想到要泡湯,以前都在幹嘛咧?果然,還是要用一點觀光客的角度走進北投才是。
Jan 09, 202119:04
北投篇序曲:每個點都值得用兩小時慢慢拍

北投篇序曲:每個點都值得用兩小時慢慢拍

給我任務的夥伴說,北投這二十個景點都在附近,用個兩小時就能全部拍完,結果我發現,應該是每個點都要兩小時以上才能拍完吧~~~

Jan 02, 202120:34
2020總結與新年新一季主題發想

2020總結與新年新一季主題發想

20集晨運+21集單車+4集書=2020隨安而遇

Dec 28, 202022:12
單車紀行21:冬陽美好了一切

單車紀行21:冬陽美好了一切

本季最後一課:從樹林山佳、復村圳、鹿角溪、大漢溪一路到新莊,冬陽陪伴下頂風北騎的13.26公里。

Dec 24, 202032:59
單車紀行20:護城河、公園與校園

單車紀行20:護城河、公園與校園

一直下雨,兩週沒騎車,終於騎了一小段,可以記錄。不過這集錄得比較小聲,可以把音量開大一點點,還有因為流鼻水有不自覺地吸鼻子聲音錄進去好幾次,哈,請大家裝作沒聽到~~~








Dec 17, 202026:17
單車紀行19:城市、公園、古道

單車紀行19:城市、公園、古道

信義區、四四南村、秘密菜園、小綠人、象山公園、糶米古道、舊埤溪、新埤溪

Nov 26, 202025:05
單車紀行18:三溪一河

單車紀行18:三溪一河

庄子內溪、竿蓁林溪、樹梅坑溪、與淡水河右岸自行車道

Nov 19, 202022:42
單車紀行17:有河

單車紀行17:有河

有書店可以走進去一本一本翻看,直到找出想帶回家的那本為止,這樣的一段時光,蠻好的。這是我昨天走進有河書店幾個小時後走出來的直接感受。 像是相信我在世界上會有個知音存在的,只要找到他,不管古今中外,我能與他對話。 任何茫然的時候,可從「與書的相遇過程」裡面得到安慰,同時得到書店空間的掩護。
Nov 13, 202022:26
單車紀行16:遊客

單車紀行16:遊客

農禪寺、貴子坑溪大排、關渡花海

Nov 12, 202022:32
番外篇3:麻瓜的寫手之路

番外篇3:麻瓜的寫手之路

每個成功女巫背後都有個偉大的麻瓜,麻瓜寫手任務說難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

Oct 24, 202017:32
單車紀行15:一小段一小段前進

單車紀行15:一小段一小段前進

上次正濱,這次到安瀾橋。

Oct 23, 202018:32
單車紀行14:小鎮

單車紀行14:小鎮

拜訪楊梅

Oct 21, 202023:15
番外篇2:《發酵女巫的魔法課》新書介紹

番外篇2:《發酵女巫的魔法課》新書介紹

名人推薦: 「這本書從風土、食物多樣性、食物保存、愛物惜物、健康食品一路閱讀下來不只順暢,且貼近生活有趣,此外也具備工具書的功能,從日常的蔬菜發酵出色彩繽紛的瓶罐,再烹調出可口的餐桌菜。」_北投社大校長謝國清 「我很佩服本書作者心絨老師,她透過自己的努力,在實作中建立專業的知能。本書不單講製作發酵蔬菜為主,且含對發酵的學理認識,繼而結合在地的食材、結合飲食的文化層面。」_東吳大學微生物系教授黃顯宗 「發酵就像魔法,發酵職人們像巫師發酵靈魂相連結,心神相通,感謝作者心絨不藏私分享發酵心法與手法,期待這份共享共好的精神,鼓勵更多有興趣的朋友加入釀造魔法師的行列!」_合樸農學市集創辦人陳孟凱 目錄: 第一部分:發酵魔法入門 1. 引言:發酵的故事,故事的發酵 2. 什麼是發酵—發酵離我們又遠又近 3. 怎麼開始做蔬菜發酵瓶 4. 理想的食材選擇 5. 發酵入門的兩條路:鹽和糖的概念 6. 用鹽的發酵製作step by step:以製作酸高麗菜為例 7. 用糖的發酵製作step by step:以製作鳳梨酒為例 8. 玻璃瓶裡的小宇宙—發酵過程的變化 9. 全食材料理的無限可能 10. 從發酵看我們的社會 第二部分:發酵蔬果應用料理 第一篇、 辛香料蔬菜的命運轉捩點:青蔥、大蒜、韭菜、洋蔥、辣椒 第二篇、超實用餐桌好物:番茄家族 第三篇、相似農產辨識大考驗:豆豆家族 第四篇、進擊的麻瓜創意魔法:冬瓜、西瓜、瓠瓜 第五篇、最有「梗」的菜:皇宮菜、牛皮菜、芹菜家族 第六篇、我可能不會愛你的菜:紅蘿蔔、秋葵、茄子、芋梗、牛蒡 第七篇、台灣發酵蔬菜經典款:芥菜家族之雪裡紅、酸菜、福菜、梅乾菜 第八篇:女巫的寶石:柑橘家族 第九篇、水果王國的魅力:葡萄、香蕉、鳳梨、芭樂
Oct 19, 202028:36
番外篇:女巫與麻瓜

番外篇:女巫與麻瓜

每個成功女巫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麻瓜,傳說中有個女巫特別愛玩蔬菜水果的魔法,女巫有個寶藏庫,某天,一個麻瓜闖入發現了這個強大的魔法~~~ 《發酵女巫的魔法課》新書講座 日期:2020年11月1日星期日 時間:下午13:30~17:30 地點:水木書苑(新竹市東區光復路二段101號風雲樓一樓) 名額:30人 報名:https://forms.gle/qP79yGoi5eZkGx5j7 上半場13:30「每個成功女巫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麻瓜」主講:陳藹文(本書採訪撰稿、前安書宅店主) 下半場15:00「迷人的發酵魔法從產地到餐桌」主講:陳心絨(本書作者、普羅旺斯烘焙坊店長) 新書交流:蔬果發酵疑難雜症Q&A、簽書會16:30~ 主辦單位: 水木書苑http://www.nthubook.com.tw/ 北投社大http://www.btcc.org.tw/ 《發酵女巫的魔法課》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Fermentedmagic 上半場:「每個成功女巫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麻瓜」傳說中有個女巫特別愛玩蔬菜水果的魔法,她想讓蔬果吃起來不一樣,聞起來味道更吸引人,最好能讓不吃的人願意品嚐,女巫有個寶藏庫,2020年的某一天,一個麻瓜闖入,發現了這個強大的魔法,包含收納、保存、全食材、風味、質地、方便性、創意、餐桌記憶、食農教育、生活樂趣等秘方,於是麻瓜挖了一個坑,把女巫推進去,逼她把這個魔法的入門和應用都講出來~~~ 下半場:「迷人的發酵魔法從產地到餐桌」發酵這個古老的智慧對現代人來說到底有什麼意義?為甚麼有些人會著迷於發酵瓶的製作,擺出色彩繽紛一瓶又一瓶的蔬果發酵瓶會帶給生活什麼改變?古老的發酵方法在現代的廚房好用嗎?要改良嗎?發酵蔬果應用到料理後對家庭餐桌時光會有影響嗎?發酵跟蔬果在變成食材前還是農作物的時候又有什麼關係?《發酵女巫的魔法課》看似講了發酵的概念、給了大家料理的食譜,其實真正想做的是食農教育,從餐桌出發,也能帶動很多思考~
Oct 18, 202021:31
單車紀行13:上坡

單車紀行13:上坡

上坡的關卡闖關成功~
Oct 16, 202018:51
單車紀行12:左岸

單車紀行12:左岸

關渡八里基隆河淡水河兩河紅樹林生態比較 關渡站youbike租騎出發-中港河碼頭(獅象隘口)-關渡大橋過河-龍形-米倉渡船頭-八里左岸公園-新北市環教中心-挖子尾紅樹林自然保留區-十三行博物館youbike站
Oct 15, 202023:36
單車紀行11:打破自己設下的結界

單車紀行11:打破自己設下的結界

自己的路線二:正濱漁港 算是打破自己設下的結界吧,我終於走了出去,離開每天晨運路線,往過去曾經熟悉過的地方騎去,讓單車帶我離開“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基隆潮藝術 「2020基隆潮藝術9/25-10/11登場,邁向第六年的基隆潮藝術以『海的一日』作為主題,15組國內外藝術家進駐基隆進行創作,作品在正濱漁港周邊、阿根納造船廠、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展出。......」 #圖為「我依然等待著你」,旅荷設計師詹喬鈞作品。
Oct 09, 202025:55
單車紀行10:老地方新體驗

單車紀行10:老地方新體驗

淡水,明明是老地方,卻走得像第一次來一樣....

註:提到的圭柔山,是「下圭柔山」。

Oct 08, 202026:27
單車紀行09:我自己的探索

單車紀行09:我自己的探索

終於有了自己的單車,開始自己的探索了,騎上單車能作為公民行動的開始嗎~~
Oct 02, 202020:03
單車紀行08:越騎越充電

單車紀行08:越騎越充電

終於跨出台北了,桃園中壢新街溪、馬祖新村眷村、龍崗圖書館、忠貞市場、雲南文化園區~~~
Sep 30, 202019:32
單車紀行07:記憶深刻的那些河畔

單車紀行07:記憶深刻的那些河畔

河畔騎車想起了在柏林和東京河邊晨跑的旅行時光啊~ 世界河川日活動資訊: 1. 9/27(日)舉辦基隆河淡水河世界河川日暨社子島頭公園淨溪與河廢垃圾監測,集合點有兩處:13:30士林捷運站1號出口14:30富洲里公車站,淨溪活動地點:社子島島頭公園(延平北路九段底/河堤外淡水河、基隆河交匯處) 2. 綠盟20週年系列講座 【淡水河今昔變遷20年】 報名網址: https://neti.cc/ovzNxmK 1998年,一群年輕人循著淡水河地圖,展開一場環境調查之旅,新店溪香魚迷航、大漢溪垃圾倒影、基隆河紅蟲活躍、淡水河口水筆仔孤立凋零,而人也在其中疏離沈默,這一場「淡水河的初體驗」,不止體驗了淡水河,也走訪了這個流域相生的草根環境議題現場。 李永展、陳建志、張岱屏三位講者回顧過往淡水河的發展史,淡水河從二十年前到現在,到底改變了什麼?經過多年的整治,沿岸的垃圾山大多已被清除,生態漸漸恢復、河裡魚種增加,但人們已經找到了與自然和解的方式嗎?在20年後的現在,我們還該為淡水河做些什麼?
Sep 25, 202021:39
單車紀行06:原來我並不了解你

單車紀行06:原來我並不了解你

看到關渡平原的稻米,知道早年的運輸路線,深深覺得自己一點都不瞭解台北啊~~

Sep 23, 202019:42